一年前,筆者曾深入探訪海灣化學。在這里,隨處可見的世界級“頂配”裝備、勤奮務實的高技能人才、“要么第一,要么唯一”的成事法則,給我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然而,最令人難忘的,卻是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明娓娓道來的一則小故事——
2010年,借助青島市謀劃新舊動能轉換、推進老城區企業退城入園的重要契機,海灣化學決定舍棄電石法聚氯乙烯(PVC)、發展乙烯法PVC。消息傳開后,業內有不少質疑的聲音,也有人表示擔憂。
面對質疑聲浪,海灣人義無反顧走上“技術國際化”的攀登之路,以全產業鏈的深度重構實現徹底的升級換代。2017年8月,《關于汞的水俁公約》正式生效,充分證明了李明獨到的戰略眼光。勇于“自我革新”也成為海灣化學的“核心密碼”,成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基因。
類似的例子,在海灣化學俯拾皆是。
“自我革新”,首先體現在發展戰略的抉擇中。
無論是上個世紀末期以“技術創新、市場創新、機制創新、管理創新”為主線的企業內部改革,還是2000年初的債轉股,抑或10多年前的搬遷改造,都是海灣化學“刀刃向內”、 打破慣性的革新之舉。當時,質疑有之,反對有之,但海灣人堅信:道阻且長,行則必達。
通過新舊動能轉換,海灣化學走到了國內同行業的前列:萬元產值綜合能耗不到搬遷前的1/4,工業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8%以上,燒堿和PVC單位產品的綜合能耗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全員勞動生產率提高近10倍……
“自我革新”,體現在對創新與綠色的執著與堅守中。
按照“橫向耦合、縱向延伸、循環鏈接”的原則,海灣化學高起點規劃建設了“乙烯—氯乙烯—聚氯乙烯”“乙烯+苯—苯乙烯—聚苯乙烯”“環氧氯丙烷+雙酚A—環氧樹脂”“燒堿—偏硅酸鈉”四條石油化工—高端新材料產業鏈,隨著一個又一個項目的投產,盡顯高端氣象。
如今,海灣化學聚氯乙烯產能穩居國內乙烯法第一、國際單一生產工廠第一、全球綜合產能第8位,偏硅酸鈉產銷量位于亞洲第一。疊加“前港后廠”的獨特優勢,大宗原材料及產品可直接通過管道與生產裝置無縫銜接,強大的港口物流吞吐能力讓海灣化學順利“出海”、走得更遠,2024年海灣化學聚氯乙烯出口量已占全國25%以上,低溫乙烯采購量在國內及全球占較高比重,成為世界化工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重要參與者。
“自我革新”,還體現在一次次的技術改造中。
走訪過程中,筆者了解到,海灣化學始終以尖端技術和一流設備為根基,確保裝置能耗最低、運行最穩。但他們并未止步于此,而是不斷突破技術極限,在“先進”之上追求“更先進”,在“優化”之外探索“更優化”。正因為如此,技術改造在這里蔚然成風,成為人人崇尚的潮流。PVC廠負責人告訴筆者,每天下午4點是雷打不動的“技術研討會”時間。廠領導和技術骨干從南北兩個裝置區聚到一起,圍繞如何提升品質、改進工藝、降低消耗等話題展開“頭腦風暴”。思維碰撞間,創新火花不斷迸發,金點子如泉涌般出現。
在海灣化學,無論是中高層管理人員,還是一線普通員工,都可以圍繞如何提升裝置效率發表意見、提出建議。只要可行,公司就會從善如流,并很快付諸實施。據海灣化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高自建介紹,他們對生產工藝進行持續不斷的改進與優化,陸續提出了1300多項技改舉措。據估算,各類技改的有效實施每年可為公司創效2.6億元以上。
就這樣,通過一次次刀刃向內的“自我革新”,海灣化學完成了從特困企業到成為國內氯堿化工龍頭企業的華麗蝶變。
在這個顛覆成為常態的時代,"變"是唯一的不變。敢于顛覆自我、勇于重寫規則,或許正是海灣化學穿越周期、基業長青的終極密碼。
作者丨中國化工報 王鵬
2025年9月17日至19日第二十三屆中國國際橡膠技術展覽會(RubberTechChina2025)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舉辦。圣奧化學攜新老產品和解決方案亮相展會現場。 創新產品齊亮相...
?“3號選手排除故障用時最短,操作精準度滿分!”隨著裁判的宣布,新疆天業匯合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業匯合)2025年儀表技能競賽現場爆發出熱烈掌聲。在緊張激烈的實操環節中,參賽職工全神貫注調試壓力...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6周年,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廣大女職工愛國愛企情懷,國慶節前夕,中國石油大慶油田天然氣分公司油氣加工四大隊工會組織開展“非遺織夢·她力量”國慶節非遺手作主題活動,活動邀
“二段爐溫度終于上來了,點火成功!”8月19日凌晨,潞安化工集團精細化學品公司合成氨車間操作室里爆發出一陣壓抑已久的歡呼聲。看著屏幕上跳動的溫度曲線突破臨界點,車間副主任溫振民長舒一口氣,摘下早已被汗...
9月15日至16日,ASME(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委托專業聯合檢查組對潞安化機ASME質量體系進行了U、U2的換證審核。潞安化機總經理李廣民、總工程師仙運昌出席首末次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