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家族”又添新成員。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萍、曹湖軍與副研究員張煒進團隊開發出新型核殼結構氫負離子電解質,并構建出首例氫負離子原型電池,實現了氫負離子電池從原理概念到實驗驗證的跨越。
氫被認為是未來清潔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以氫正離子(質子)、氫負離子和氫原子三種形式存在。其中,氫負離子電子密度高,易極化、反應性強,是一種獨特且具有巨大潛力的能量載體。氫負離子電池與目前廣泛使用的鋰離子電池類似,氫負離子電池利用離子的移動來存儲和釋放能量。不同的是,這類電池的內部的“搬運工”不再是鋰離子,而是氫負離子。
然而,由于缺乏能同時滿足高離子電導率、低電子電導率、優良熱穩定性和電化學穩定性,以及與電極材料良好兼容性的電解質材料,迄今為止,氫負離子電池尚處于原理概念階段。
2018年,該團隊啟動氫負離子傳導研究,并于2023年提出了“晶格畸變抑制電子電導”策略,研制出室溫超快氫負離子導體。在此基礎上,團隊以低電子傳導且高穩定性的氫化鋇)薄層包覆穩定性較差的三氫化鈰,形成了新型核殼結構復合氫化物,在室溫下即可展現快速的氫負離子傳導特性,兼具優異的熱穩定性與電化學穩定性,是一種理想的電解質材料。
研究團隊基于上述新型氫負離子電解質材料,利用經典的儲氫材料氫化鋁鈉作正極,貧氫的二氫化鈰作負極,組裝出氫負離子原型電池。
實驗數據顯示,該電池正極首次放電容量高達984mAh/g,且經過20次充放電循環后,仍能保持40mAh/g的容量。團隊進一步搭建了疊層電池,把電壓提升到1.9伏,并點亮了黃色LED燈,證明了氫負離子電池為電子設備供電的可行性。
據悉,氫負離子電池代表了一種全新的儲能技術路徑,有望在清潔能源存儲與轉換領域開辟更多應用場景。
近日,中國化學華陸公司和西安熱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的“面向新型電力系統的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技術及應用”科技成果榮獲陜西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9月10-12日在浙江湖州召開的2025年第三屆中國長時儲能大會上,西安陜鼓動力股份有限公司憑借其在長時儲能技術和產品研發和應用方面的重要貢獻和創新成果,榮獲2025年“長時儲能先鋒企業”大獎。
熱固型樹脂材料的聚硫氨酯-聚硫醚樹脂憑借優異的應力釋放能力,在保持鏡片高透明度與耐沖擊性的同時,大幅降低了因內應力引起的視覺干擾,幫助消費者獲得更加舒適、清晰的視覺體驗
9月17日,中國化學天津中試基地以開放創新模式亮相上海國際化工展,多項中試成果廣受關注。該中試基地位于國內最大的化工中試基地集聚區天津南港工業園(園內已布局八大化工中試基地),創新生態優勢明顯。....
世界上既輕又薄的眼鏡鏡片材料是聚硫氨酯-聚硫醚,被視為高端、優質眼鏡的象征,制造聚硫氨酯-聚硫醚樹脂光學材料的初始原料竟然來自排放的硫化氫,而作為硫化氫排放大國,聚硫氨酯-聚硫醚樹脂光學材料并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