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網訊 記者日前從武漢大學獲悉,該校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鄧紅兵教授團隊和華中科技大學周雪教授團隊研制了一種可重復使用、可生物降解的新型全生物質纖維海綿,其首次使用時可吸附水中99.8%的微塑料,為清除水中微塑料提供了新策略。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學術刊物《科學進展》上。
“由于環境中存在大量塑料垃圾,在數百年內進入陸地和水環境中的微塑料將持續增加。”論文通訊作者鄧紅兵介紹,該團隊研制的一種新型全生物質纖維海綿,由廢棄烏賊骨提取的甲殼素和棉花制成,具有多孔結構和豐富的表面官能團,可以吸附來自食品包裝、紡織品和其他工業產品中的多種常見微塑料。
研究團隊利用灌溉水、湖水、海水和池塘水四種實際水源的樣本對材料性能進行了評估,發現這種材料的吸附能力基本上不受水中無機顆粒、重金屬、有機污染物和微生物的影響,確定了其在實際水域中的穩定性。研究顯示,這種新型全生物質纖維海綿在第一次吸附循環中可以去除水中99.8%的微塑料,五個循環后,仍保持了超過95%的去除率,表明它具有良好的可重復使用性。
“生物質材料是解決水中微塑料污染這一復雜問題有效、經濟的方案,這種全生物質纖維海綿制備方式簡單,具有大規模生產的潛力,有望在不久的將來應用到現實生活中的大規模水處理或家用凈水器內。”鄧紅兵說。
武漢市新洲區易河村的田野上,稻苗青翠。村里的“石化路”筆直延伸,跨過清澈的河流,連接兩岸的是一座堅固的雙孔鋼筋混凝土橋——村民親切地稱之為“石化橋”。這座由中韓石化駐村工作隊傾力建成的橋梁,徹底結束了...
6月27日,中國化學工程第六建設有限公司(下稱六化建)拉美分公司聯合阿根廷薩爾塔市公益組織在城市收容所捐贈了床上用品。目前,位于南半球的阿根廷薩爾塔市已步入冬季,夜晚最低氣溫降至冰點。
連日來,石家莊煉化持續推進節能降碳工作,全面挖掘裝置潛力,煉油運行四部催化汽油吸附脫硫(SZorb)裝置作為清潔汽油生產的核心裝置,通過伴熱改造及流程優化的組合拳,實現年節蒸汽3500噸,可減少碳排...
7月2日,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禁止生產以1,1-二氯-1-氟乙烷(HCFC-141b)為發泡劑的聚氨酯產品的公告(征求意見稿)》,并公開征求意見。
近日,生態環境部和國家疾控局聯合發布《有毒有害水污染物名錄(第二批)》,將11種(類)具有持久性、累積性和毒性的水污染物納入名錄。 《名錄》收錄了11種(類)化學物質,其中包括鉈及鉈化合物、氰....
6月25日,生態環境部發布《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進展報告(2025)》(下稱《報告》)。《報告》總結了2024年以來我國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的進展,并指出,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的“任務書”和“施工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