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化工新材料產業轉型升級的大潮中,恒光新材料(江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恒光新材”)是一家憑借技術創新和產業鏈整合迅速成長的典型代表企業。
2005年,恒光新材從蘇州創業起步,以二十年如一日的創新堅守,走出了一條從初創小廠房到“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的跨越式發展之路,迅速成長為國內聚氨酯催化劑領域的領軍者。如今,恒光新材已成長為擁有三大生產基地、年產值超50億元的聚氨酯新材料集團,產品廣泛應用于航天、高鐵、汽車、建筑等高附加值行業,并遠銷歐美、東南亞及非洲市場。
創業維艱:在初創小廠房中點燃創新火種
2005年的春天,在蘇州蠡口一個不起眼的車庫里,恒光新材創始人李光帶領著最初的創業團隊,用兩個簡易大缸開始了胺類催化劑的研發生產。當時,整個廠房面積僅130平方米,啟動資金只有1.7萬元。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恒光新材服務了首批客戶樂貝帝和創漫雅,邁出了創業的第一步。
回憶起創業初期的艱辛,李光至今感慨萬千:“那時候我們白天做實驗,晚上討論工藝改進,常常工作到凌晨。”正是這種不畏艱難、專注技術的精神,讓這家小微企業逐漸在聚氨酯助劑領域站穩腳跟。
2011年,公司迎來首個重大技術突破。研發團隊在李光的帶領下,歷時三年,投入700余萬元研發資金,經過1400多次反復試驗,終于攻克了“錫錠直接合成辛酸亞錫”的一步法新工藝。這項創新技術不僅確保了產品的高純度和質量穩定性,金屬殘留量控制在10ppm以下,更通過工藝流程革新,使原料利用率提升10%以上,綜合生產成本大幅降低。
快速成長:從技術突破到市場開拓
2014年是恒光新材發展史上的重要轉折點。這一年,公司自主研發的辛酸亞錫產品首次實現出口,標志著國際市場大門的開啟。同年,蘇州市恒光大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公司發展步入快車道。
2015年,恒光新材首次亮相廣州聚氨酯展會,其創新的胺類催化劑產品迅速獲得業內關注。CS-90、SMP、9727等40余種催化劑產品成為市場熱銷產品,為公司后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2016年,隨著南通通州灣生產基地的建成投產,公司年銷售額突破億元大關,實現了從實驗室研發到規模化生產的跨越。
這一時期,公司的技術創新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2015年成功研發的有機硅表面活性劑和改性MDI,填補了國內相關領域的技術空白;2018年推出的海綿助劑系列產品,包括除味劑、彈力劑、抗燒心劑等,迅速占領市場,成為新的增長點。同年10月,公司在越南設立辦事處,國際化戰略邁出實質性步伐。
規模擴張:構建全產業鏈發展格局
2019年起,恒光新材進入規模快速擴張時期。這一年,公司在俄羅斯設立辦事處,同時成立安徽恒光聚氨酯材料有限公司和河北恒光大聚氨酯材料有限公司,全國化布局初具雛形。
2020年,安徽恒光啟動聚氨酯高新材料及原料生產項目;2021年,雙嗎啉基二乙基醚生產項目上馬;同年,杭州恒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和南通恒嘉家居科技有限公司相繼成立,標志著公司向研發端和終端制品領域延伸。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11月23日,恒光新材正式啟動IPO上市輔導,企業發展邁入新階段。
在技術創新方面,這一時期恒光新材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自主研發的雙嗎啉基二乙基醚(DMDEE)生產工藝,成功打破了國外企業在特種胺催化劑領域的技術壟斷;創新的多聯產工藝實現了PC9、PC77、DMAPA、TMPDA等多種產品的聯產,具有原料成本低、工藝綠色環保等顯著優勢。
創新引領:向全球價值鏈高端攀升
2023年以來,恒光新材進入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新時期。安徽恒光二廠年產3.2萬噸特種胺和1.8萬噸有機錫項目啟動建設,河北恒光大異辛酸項目建成投產。2024年河北二期項目啟動。同年,恒光新材應用中心成立,與恒海研究院形成“研發—應用—生產”的完整創新閉環。
恒光新材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所有產品均符合歐盟REACH法規,40%產品獲得綠色產品認證。通過工藝創新,單位產品能耗降低25%,年碳減排量達1.2萬噸。公司采用DCS控制系統,關鍵工序自動化率達95%,實現了從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轉變。
在技術研發方面,公司攻克了海綿制品在拉力、氣味等領域的技術難題,配備了國際先進的發泡實驗設備,大大加快了研發成果的產業化進程。公司研發的新一代辛酸亞錫(HGDT-9)催化劑實現0.5秒級快速響應,使聚氨酯生產能效提升35%;環保型硫醇錫熱穩定劑的熱穩定時間突破60分鐘,有力推動了PVC行業的無鉛化進程。
在環保技術方面,公司創新開發的N-苯基馬來酰亞胺(N-PMI)-苯乙烯-馬來酸酐耐熱溫度提升50℃,性能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將納米氧化錫技術應用于新能源電池,使電池循環壽命提升30%以上。這些創新不僅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更推動了整個行業的綠色轉型。
安徽基地:中國新材料產業的標桿
安徽恒光聚氨酯材料有限公司的建設發展,是恒光新材二十年創新發展的最新成果。這個總投資超9億元、占地230畝的現代化新材料產業基地,采用“兩期聯動、梯次發展”的戰略布局。其中,一廠項目于2022年底投產,投資3億元,建成2.8萬噸/年產能,成功實現5大類100余個牌號產品的國產化替代。二廠項目于2025年6月起陸續投產,投資6億元,將新增5萬噸/年產能,重點突破高端催化劑、環保助劑等“卡脖子”材料。預計項目年產值將突破30億元,成為華東地區最具影響力的聚氨酯新材料生產基地之一。
在技術創新方面,安徽基地取得了一系列突破:特胺類材料技術平臺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BDMAEE、DMDEE等高效催化劑體系;綠色錫化學技術體系研制的新一代辛酸亞錫催化劑,助力聚氨酯生產能效提升35%;建成行業領先的800噸/天污水處理系統,實現廢水回用率90%以上。
展望未來:向世界級企業邁進
站在成立二十年的新起點上,恒光新材制定了清晰的發展路線圖。公司將以河北、安徽、江蘇三大基地為支點,持續深化“技術引領、產能協同、市場輻射”的全球化發展戰略。在聚氨酯助劑領域,公司計劃在未來三年內實現關鍵材料的國產化替代;在特種胺催化劑領域,力爭市場份額達到全球前三;在新材料應用領域,重點布局新能源汽車、電子電器等高端市場。
“二十年來,恒光新材始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未來我們將繼續加大研發投入,重點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難題;同時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建設智能化工廠,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新材料產業集團。”李光董事長表示。
從白手創業到跨國經營,從技術追隨到標準制定,恒光新材的二十年發展歷程,見證了中國化工新材料產業從跟跑到并跑、并逐步領跑的跨越。面向未來,這家以創新為基因的企業,正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向著“國際一流化工新材料企業”的愿景闊步前行,為中國制造高質量發展貢獻新的力量。
黨建做實了就是生產力,做強了就是競爭力,做細了就是凝聚力。黑龍江博航染料化工有限公司堅持穩中求進工作思路,以打造價值黨建品牌為抓手,不斷將黨建工作融入安全管理、生產經營全過程,以高質量黨建引領企業行穩...
7月1日,中國石化資本投資入股海德明能(南京)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海德氫能)正式完成。這是繼2024年6月中國石化資本旗下恩澤基金投資海德氫能后,中國石化資本再次加碼增資。
中化新網訊近日雪天鹽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雪天鹽業”)獲得國內權威信用評級機構——東方金誠國際信用評估有限公司主體信用評級最高級“AAA”,評級展望為“穩定”。雪天鹽業首次獲得最高信用評級,....
中化新網訊?今年以來,中國石化九江分公司聚焦客戶需求,深挖裝置改造潛力,優化原料利用與生產工藝,實現負極焦全產全銷,6月單月產銷量超2024年最高水平25%,刷新歷史紀錄。生產高質量負極焦難度極大.....
7月3日,廣東石化再傳喜訊:6月份航煤出廠26.08萬噸,刷新自開工以來的單月新高。今年上半年,廣東石化通過保稅供應深圳寶安國際機場約9.8萬噸航煤,深圳機場保稅航煤占比已從2024年0.2%增加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