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鮮花獻給勞動者,青春的火炬照亮追夢人。
在焊花飛濺中淬煉技藝,在精密儀器前追求極致,讓設計圖用嚴謹“說話”,在鋼鐵滾輪的項目建設現場演繹勞動者的動人詩篇……
在青島海灣設計院,有許多位奔波在項目建設一線的青年勞動者,他們在項目管理與設計中攻克技術難題、縮短工序時間,成百上千的數據積淀、一次又一次的協調管理,熔鑄匠心,推動一個又一個新項目順利交付······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他們,聆聽項目建設一線“追夢人”的故事與心聲······
海灣設計院翟尹辛(左一)
翟尹辛:一名95后的“必答題”
“安全監管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不是技術活,而是良心活。”這是翟尹辛的工作筆記扉頁的座右銘。在這個年輕的95后安全工程師身上,我們既看到了“雞蛋里挑骨頭”的較真勁,也看到了“用科技守護生命”的創新力,更看到了當代青年“強國有我”的赤子情懷。
環氧樹脂、環氧氯丙烷、VCM三期、燒堿、乙烯基新材料、速溶粉狀硅酸鈉擴建……說起他從去年以來就一直負責安全管理工作的項目,翟尹辛憨厚地撓了撓頭笑著說:“不怕忙,也不怕累,最重要的是所有施工人員都能平平安安來項目、平平安安回家去。”
“安全小白”的成長和逆襲
1996年出生的翟尹辛,大學學的是安全工程專業,初來乍到,有著幾十年經驗的老施工師傅們眉頭緊皺:“還是個孩子,能鎮得住?”翟尹辛沒有氣餒,而是用扎實的工作證明自己一定行!他走遍所有的作業面,牢牢記住和嚴格落實每一條標準規范、操作指南、管理手冊內容,對每個項目因地制宜,創新實施分層管理機制,以對現場的充分了解和安全監督“鐵腕”,實現“安全小白”的成長和逆襲。
今年年初,翟尹辛根據經驗加強了安全考核力度,“回顧往年現場安全管理情況,一般來說,年后復工的1至2個月內往往是事故出現概率最高的時間段。”為避免事故發生,他打起“十二萬分精神”,加強培訓教育,加大日常安全巡檢和多科目聯合應急演練,讓所有人員很快進入施工狀態。
為提高工作質效,他緊抓各單位管理人員的檢查工作,督促日常檢查記錄、考核記錄,第一時間了解掌握發現并整改的隱患問題,從查現場逐步轉變為帶動相關人員共同排查現場隱患,通過健全分層管理機制,提高各級管理人員的主觀能動性。“這段時間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南部廠區,距離生產裝置較近,重點包括高處、吊裝、交叉等作業,以及控制和生產裝置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責任重大,必須確保安全!”翟尹辛說道。
年輕的“黑臉包公”
“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責任到人、不留死角”,安全工作原則是翟尹辛進入海灣設計院工程管理部第一天起就堅守的信念,“為安全生產創造一個和諧穩定的環境,實現‘零事故、零傷害、零損失’。”這是他的安全承諾,更是奮斗目標。
每天早上7時許,翟尹辛準時到崗,從每一張作業票辦理開始,一直忙碌到夜幕降臨。“還有作業監護、夜間專項巡檢和值班等,作為年輕人,更應該義不容辭。”翟尹辛說道。安全管理要做到“婆婆嘴”“兔子腿”“老鷹眼”“包公臉”,別看他私底下常是樂呵呵的,但一到現場安全管理工作中,立刻就會化身“黑臉包公”,針對部分安全管理人員存在的被動管理“救火”“選擇性忽略”等問題,他毫不手軟,一方面耐心地與每個施工單位溝通,一方面又嚴格根據標準規范實施安全違章處罰、督促整改等“雷霆手段”,強化現場安全管理精細化。
春風拂面,萬物競發。今年,翟尹辛計劃趁著年輕,在工作之余擠出時間加強學習,考出相應的資格證書,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面和管理能力,在助力海灣集團高質量發展進程中施展才華,實現人生最大的價值。
海灣設計院張家星
張家星:是工作,更是責任
“把圖紙上的線條變成屹立的裝置,是工程人最驕傲的浪漫。”每當夜幕降臨,張家星看著裝置區的燈光如星辰般亮起,所有的汗水都化作了沉甸甸的成就感。
海灣設計院工程管理部張家星工作經驗豐富,從精進的工藝專業逐步延伸至施工全項,從扛下環氧氯丙烷項目現場施工管理的任務起,他迎來了科學統籌與高效管理的舞臺,更迎來了項目特殊情況下突破工程建設難點的考驗。
“高峰期要管理現場五六百人,管理整個項目所有主裝置、罐區、裝卸、外管施工……”一直到項目尾聲的儀表調試、單例試車,以及將來的聯合試運轉、投料等,張家星又全程見證了一個項目從零到一、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累并快樂著”的過程。
“環氧氯丙烷項目有它的特殊性,難在內襯特材管道數量多,遇到碰撞問題調整,就需要增加管道,采購周期至少1個月,還有變更新增、預留段等各種問題,導致內襯管道施工進度慢。”張家星回憶,這項工作集中在去年9至12月期間,為贏下這場與時間賽跑、與寒冬對抗的“戰斗”,他反復奔忙在現場,與施工團隊協調、溝通、探討雙方都滿意的解決方案。設備安裝完成146臺,工藝管道焊接安裝11萬DB,內襯管道安裝完成16萬DB……直至看到一個個數字成效。
正所謂坐在辦公室碰到的都是問題、到現場去看到的全是辦法。他說,現場出現的問題,一般不能只聽一面之詞,到現場查看永遠是最好的解決方式。在海灣設計院工程管理部,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是“工地人”,做到了和工人師傅同作息:從早上辦理施工票證許可、開始施工,直到下班,大家無一不是全程在場,遇到節假日的輪休也首先保證人員數量、專業分配,完全不影響項目管理現場的運轉。項目管理千頭萬緒,張家星時刻牢記應理清思路,抓住關鍵、主要工作進行推進。平時施工過程中各類材料、設備、工序驗收非常多,因此各類驗收占用的精力和時間也很多,為不影響對現場的把握和了解,他向自己“要時間”,堅持“當日事當日畢”,理清當天的工作重點難點,堅守崗位確保施工質量。
“如今,項目建設進入收尾階段,為保障如期聯動試車,我們必須更加鉚足干勁,因為我們肩負的質量和安全責任重大。”不論風雨、不論驕陽,張家星一趟趟在工地巡檢、安全維護,穿梭在不同的施工單位之間發現問題、幫助提供解決方案,常常是嗓子沙啞了才想起喝水。但在他心中,感受到的是更多的滿足與成就感,“因為在項目建設取得成績時,有很多能力都得到了歷練,‘戰斗力’也更加強悍。”
現在,他充分熟悉各個專業圖紙,對于很多施工錯誤的地方能立即發現,施工前會組織大家進行圖紙會審,審查出圖紙中不合理及錯誤的地方,反饋設計答復;對于不符合規范和圖紙要求、無法滿足使用要求的產品,他明確作為項目管理者的態度,對現場問題處理及時嚴謹。
恰趁春風起勁帆,勇敢追夢的路上,海灣設計院的“工程人”以涓滴之力匯滄海,以熒燭微光映日月,就像張家星所言—這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責任和榮耀。
海灣設計院馬磊磊(左一)
馬磊磊:交出圓滿的“青春答卷”
在董家口園區青島海灣化學15萬噸/年環氧樹脂項目建設現場,總能看到一個步履匆匆的身影——項目現場管理區域負責人馬磊磊。從樁基施工到設備安裝,從管線鋪設到投料試車,馬磊磊帶領團隊以“釘釘子”精神攻克了無數技術難關,從2023年9月項目啟動至今,用幾百個日夜的堅守,交出了一份“零重大事故、質量全優、進度超前”的青春答卷。
工程質量的“守門人”
“現場區域負責人就是要統籌整個項目的所有施工環節、細節,不論白天還是深夜,只要有施工,我就會在現場。”聽起來輕松和平常的一句話,是馬磊磊一年半以來扎根項目施工現場、每天奔走兩三萬步、科學協調每項施工,并保障高效高質量完成任務的生動寫照。
前不久在施工現場見到馬磊磊,剛組織開完施工協調會,又趕忙根據施工聯系單的線索來到現場處理的他,安全帽下的汗水來不及擦拭,風塵仆仆卻又雷厲風行。他說:“依據施工規范和設計,圖紙是施工管理核心,唯有有針對性地做好施工管理,才能做精品工程。”對他自身而言,就是切切實實將專業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施工中,高標準服務于現場施工管理,做好執行標準,帶頭遵守規程、規矩,查隱患、抓規范、不斷揭示問題,做好應急防范、應急處置。
回顧過去一年多以來每一道工序的施工管理,馬磊磊總是第一個提前勘察現場,確定運輸路線,吊裝站位路線;以“火眼金睛”應對現場安全檢查確認、安全技術交底、工具器檢查,嚴守安全施工“生命線”;每天深夜,他都會把當天的所有施工問題匯總、第二天的所有工作做好規劃……以萬全準備,應萬一之需。
馬磊磊感慨,只有多用心、用腦,用實際行動,從現場安全抓起逐漸到質量,再到工期,才能做好施工計劃的完善落實,實現進度、質量、安全“三同步”。
項目建設的“大家長”
在完成這段時間的儀表安裝、土建施工收尾等工作后,后續設備試車、聯動調試等工作擺上日程。按照施工計劃,2025年安全交付試生產的目標近在眼前。每天不斷在現場巡檢的馬磊磊更忙了,“有關于質量和安全的每個步驟都要再細化,從開始到最后的每一工序都要再反思。”馬磊磊說道,“越是在最后的關鍵時期越要提醒自己不能松懈,時刻保持管理耐心和清醒的頭腦,克服焦躁情緒。”
“把項目當成自己家,把工作的事兒當成自己家的事兒,才能更好的管理。”馬磊磊坦言,這是自己見證過一個個大項目的交付生產后,養成的基本態度。如北區PVC2期3期、聚苯乙烯廠、雙酚A廠等大項目,都有著馬磊磊的奮斗身影。現在第一次獨立擔當一個項目的管理區域負責人,他更加以身作則,用心和努力地對待每項工作,“要全面拋棄動嘴皮就可以管理現場的不好習慣,管理現場凡事要有依據,現場施工存在的問題,及時發下到施工單位,作為施工管理改善的憑證。”“對第二天現場會進行的特殊高危險施工,必須落實好每一項安全措施,不達標不施工。”
為增強團隊凝聚力、責任感和使命感,把大家的力量都擰成一股繩,他還善于科學利用現場施工協調會來進行施工管理,“不要怕麻煩,不要怕啰嗦,有問題或技術難點就及時開現場會交流,協調處理現場事宜,并且絕不拖沓,保證按照內容及時督促、落實提高工作效率。”
如今,對馬磊磊而言,最欣慰的不是項目即將竣工,而是在“打硬仗”的過程中,他又歷練了本領,積累了經驗,見證一個個歷史時刻的誕生。“成就感一定是有的,但依然要更加努力。”馬磊磊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因為在他心中,工程收尾不是終點,而是新征程的起點。
海灣設計院郝小磊(左一)
郝小磊:打通“綠色通道”
“圖紙上的每根線條,都是對客戶的承諾。”海灣設計院工藝二室項目經理、主任工程師郝小磊用扎扎實實的現場服務記錄,打通項目管理和設計服務“綠色通道”,交出了常駐項目現場高效服務的優異成績單。他的工裝口袋里始終裝著“法寶”:測距儀、工程日志本……這是新時代工程管理者工匠精神與職業素養的生動寫照。
全天候服務
“郝經理,EDC中間罐區有些問題需要您來解決一下。”接到工程管理部劉佃祥現場打來的電話,VCM三期項目設計經理郝小磊火速趕往現場。
“VCM三期與其他項目不同,新建裝置可能會與現有裝置之間發生銜接問題。”郝小磊說道。考慮到該項目的特殊性,自去年12月至今年3月份,郝小磊常駐在項目現場,全力做好設計服務工作。
2024年,郝小磊參與海灣化學40萬噸/年乙烯氧氯化氯乙烯擴建項目的收尾工作,加入環氧氯丙烷焚燒裝置焚燒項目的項目組。“常駐現場,是為了保證將問題實時發現、實時解決。每次問題經過實地勘察、溝通了解、群策群力后,能第一時間得到解決,我心里就很踏實。”作為工藝室的一名老員工,郝小磊在承擔多個項目設計工作之余,仍主動扛下重大項目的現場服務工作,用實際行動默默守護著每一個環節、每一條管線的順利推進,以科學統籌與高效管理推動項目高效建設。
從入駐項目現場開始,郝小磊全面梳理制約建設進程的關鍵因素,主動與相關方溝通確認,科學協調各個工序,力求每個環節無縫銜接、高效推進。在項目前期建設階段,提前開展“三查四定”工作,通過早發現、早解決問題,最大限度避免因后期整改造成的資源浪費和效率下降。歸納影響項目質量要素,針對關鍵環節,通過多種培訓和競賽等活動,提升工程質量。
今年第一季度,ECH焚燒項目和VCM三期進入施工尾聲階段,郝小磊繼續帶領項目組完成施工階段的圖紙配合工作并做好現場服務。海灣化學和海灣精化的一些技改工作也進入項目實施階段,他在隨身攜帶的工程日志本上,密密麻麻細致記錄著每一項設計、服務、監督、管理等工作,時刻提醒自己“每天要帶著任務去工作,現場問題不過夜”原則,全力確保建設目標實現。
全周期賦能
管理創新是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重要保障,為激發企業發展新動能,海灣設計院從去年開始制定詳盡的三體系建設實施方案,全面梳理和優化管理流程,經過多方努力和全員共同參與,順利通過質量管理體系、環境管理體系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初審認證,標志著企業在規范化、標準化和精細化管理上邁出重要一步。
三體系認證通過后,海灣設計院開始進一步完善工程設計、工程咨詢、工程項目管理的管理體系,確保質量、環境和安全三大領域的協同推進。質量方面,加強項目過程管理和風險管理,持續提升技術服務能力;環境方面,以“環保優質”為目標,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優化,推進綠色發展;安全方面,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定期組織安全培訓和專項檢查,切實保障員工的健康權益和安全保障。
作為三體系的受益者和實踐者,郝小磊深有體會。堅持質量、環境、安全要素“跟著項目走”,郝小磊在扎實推進現場項目服務的同時,聚焦技術改造和技術措施優化,持續為企業提供技術升級服務,同時對石化項目的規范、安全控制要求有了更深的認識。他坦言,“對我自身來說,是寶貴的學習和成長機會,更讓我將現場獲得的經驗分享給團隊,大家一起歷練、進步,從不足中優化、完善,以此形成正向循環,工作業績越來越突出。”例如,提高對項目的把控能力,不能多數時間都盯在自己的具體工作上;加深對工藝的知識,提高對細節的認知,具體到每一閥門的型號、內件、密封的區別與選擇;還有對管道、管件、各種材料的規范了解……
以設計為原點,貫通“策劃—設計—工程—投產—運維”全價值鏈,構建項目生命周期的數字閉環。在海灣設計院全鏈條周期服務模式的助力下,郝小磊帶領團隊讓設計創造的價值貫穿項目始終,為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優勢貢獻青春力量。
海灣設計院劉佃祥(左一)
劉佃祥:重新定義90后的擔當
“經歷了VCM裝置從無到有,期間充滿未知與挑戰,更多的是收獲和成長。將自己所學所會全部應用到新項目建設中去,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更是滿滿的成就感。”
31歲的海灣設計院工程管理部員工劉佃祥,是海灣化學40萬噸/年氯乙烯擴建項目的區域負責人。該項目總量大,工藝關聯性強,施工單位多……面對重重挑戰,他展現青年擔當,更鍛造團隊合力。他說:“只有促進土建與工藝及設備專業的相互配合,才能更快、更好地為建設單位服務,保質保量完成建設任務。”
項目區域負責人就像“人字形齒輪”——既要把握戰略決策方部署要求,又要驅動執行方千頭萬緒的執行,唯有24小時全時咬合,方能保證整個系統精準運轉。
2024年是VCM項目從土建轉向安裝的重要一年,劉佃祥帶領團隊將主要精力從土建施工管理轉向工藝管道安裝、設備安裝方面。2025年又是接續不停地收尾,力爭嚴格按照時間“倒逼”任務:工藝管道安裝完成裝置試壓、吹掃工作,后續防腐保溫及電伴熱施工;設備單機試車;伴熱施工及保溫施工;儀表安裝并完成全部調試;污水處理計劃,具備試車條件……
“問題不過夜、腳步不停歇、標準不打折、責任不懸空”,聽著他的“十二時辰”介紹,就像“時間戰場”,從晨會備戰,到三維巡檢,再到跨界協調,甚至挑燈夜戰、應急處突。劉佃祥坦言,自己是邊干邊學,在一次次應對中,提升著自己進度管理以及現場協調的能力。隨著問詢電話一遍遍響起,他的大腦也快速運轉,迅速回應著對方,并趕到下一個現場處理和解決。
憑借“白加黑”的拼搏、“釘釘子”的韌勁、“啃硬骨”的擔當,他管理著現場500人的施工隊伍有序高效開展施工建設,邊查邊改,節省工期。面對從無到有的一項項“戰果”,他帶領團隊沒有絲毫放松,而是不斷反思與積攢經驗。
“我還有很多不足,在項目中要積極掌握整體施工進度。如影響現場工藝管道施工的設備到貨進度、工藝管道施工進度、材料到貨進度等。要更積極完善‘三控、三管、一協調’中的進度管理以及現場協調工作。”
重新定義90后的擔當,他讓工匠精神在新時代綻放,證明奮斗是青春最亮的底色。
十年前,初入崗位的新人張貴跟在老師傅后邊,小到預埋管線有哪些要求,大到設備安裝調試有哪些規范,邊學邊練技能。十年后,他從一名在各班組輪崗的實習生,成長為海灣化學電氣部電氣六站站長,成為“海灣工匠”隊伍...
一大早,海灣精化機修廠廠房內,工段長王林君正在安排當天的任務。他一邊細心檢查現場設備的檢維修進度,一邊囑咐大家伙要注意的事項,隨后便奔赴生產現場……1992年,王林君進入海灣精化機修車間工作,深耕設...
輕工技術與工程專業畢業的安寶禎,通過持續8年的埋頭深耕,把一個個“絆腳石”當作成長的“墊腳石”,實現從化工“小白”到“海灣工匠”的蛻變。2017年,安寶禎剛入職海灣化學不久,就參與集團推動的SAP系...
今年,有15名員工從幾千名員工中脫穎而出,榮獲“海灣工匠”稱號。他們是如何做到的,或許從他們的故事中會找到答案…………本期講述的是李洪兵的故事。在海灣新材料高壓配電室里,李洪兵穩穩地舉著紅外熱成像儀...
今年,有15名員工從幾千名員工中脫穎而出,榮獲“海灣工匠”稱號。他們是如何做到的,或許從他們的故事中會找到答案…………本期講述的是宿全博的故事。堿業發展小蘇打生產現場,弧光閃爍、焊花飛濺,伴著“呲呲...
今年,有15名員工從幾千名員工中脫穎而出,榮獲“海灣工匠”稱號。他們是如何做到的,或許從他們的故事中會找到答案…………本文講述的是邵龍的故事。凌晨四點,海灣化學氯乙烯裝置區的燈光刺破夜幕,邵龍已經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