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榆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榆橫工業區)(下稱榆林高新區)的中煤榆林煤炭深加工基地項目(下稱中煤陜西煤化工二期項目)建設現場一片繁忙,6000多人和1000臺套大型施工機械在3000多畝的工地上掀起了大干熱潮。與此同時,中化學西部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員工們也正在為剛剛建成的5萬噸/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樹脂項目投料試車做最后準備;陜西欣晟綠能新材料有限公司二氧化碳乙烷耦合羰基一體化項目也在加緊試車。
今年以來,榆林高新區緊緊錨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目標,在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科技創新和綠色低碳等領域,各項工作齊頭并進,創新隨處可見,展現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發展態勢,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榆林高新區一角
項目建設呈現新格局
中化學西部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許海鷗介紹,5萬噸/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樹脂項目項目核心技術采用中國化學自主研發的間歇淤漿法工藝,是西部地區單體規模最大、產品牌號最多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項目,產品可廣泛應用于高端纖維、軍工、新能源、醫療、汽車、紡織、船舶、包裝和電氣等領域,替代現有進口產品。
依托南京烏江化工的核心技術,欣晟綠能建設的國內首套直接利用二氧化碳乙烷耦合羰基一體化項目年產10萬噸正丙醛、正丙醇和醋酸正丙酯,產品可用于綠色油墨溶劑、鋰電池電解液及醫藥原料等。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兩個項目的主要生產原料乙烯均來自榆橫工業區的中國石油蘭州石化榆林化工有限公司80萬噸/年乙烷裂解制乙烯示范工程。
除此以外,榆橫工業區還擁有陜西未來能源化工有限公司100萬噸/年煤間接液化示范項目、中煤陜西公司205萬噸/年煤制甲醇和60萬噸/年聚烯烴等項目,形成了年產480萬噸基礎化學品的大型煤化工產業集群。依托這些“龍頭”項目,其發展精細化工和新材料產業,引進一批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高的高端精細化工新材料項目,打造縱向關聯、橫向耦合、上下游協作配套的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榆林作為我國四大現代煤化工產業示范基地之一,目前擁有4套煤(甲醇)制烯烴裝置,副產大量的碳四和混合碳五產品。今年3月,陜西探微日新化工有限公司在榆林高新區建成投產了國內首個5萬噸/年煤制烯烴副產碳五深加工產業化項目,采用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可實現年產甲基叔戊基醚(中間產品)1.9萬噸、異戊烯1萬噸、甲基叔丁基酮2000噸等。附近的中煤陜西公司煤制烯烴裝置副產的碳五成為其主要原料。
距離中煤陜西公司不遠的延長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依托年產甲醇60萬噸、醋酸40萬噸等項目也在統籌規劃延伸下游產業鏈:總投資110億元新建甲醇制乙醇及乙醇醋酸下游產品項目,通過原料保障“補鏈”、橫向拓展“強鏈”、精深加工“延鏈”,打造煤基高端精細煤化工新材料示范基地。其中,50萬噸/年甲醇制乙醇項目進入土建工程收尾、設備安裝階段,預計今年12月底投料試車。
榆林高新區管委會經濟發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上半年園區實現營業收入869億元,完成工業總產值49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23%和19.5%。2025年安排重點建設項目108個,其中省市重點項目29個,年度計劃投資91億元,前6個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4億元,同比增長17.6%。
榆林高新區在第九屆絲博會舉辦項目簽約儀式
招商引資取得新突破
今年5月,在第九屆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暨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上,榆林高新區參會亮相,與各地客商座談深化交流,在絲博會期間成功簽約41個項目,引資額217.78億元,項目涵蓋精細化工、新材料、裝備制造、新能源、現代服務等領域。
榆林高新區管委會招商服務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他們統籌推動,強化舉措,優化環境,廣辟渠道,上半年招商引資成果豐碩。一是嚴格落實招商引資“一把手工程”,管委會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帶隊,分赴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外出招商10批次,先后在西安、淄博舉辦專場推介會2場,實地考察企業33家,精準對接了金開新能20萬噸針狀焦、河南博頓低生物質炭等一批優質項目。
二是廣泛利用各種展會活動招商,除絲博會外,還參加了榆林~珠三角地區經濟合作交流座談會、第十三屆儲能國際峰會等大型招商活動6次,自主舉辦以“榆魯攜手 共筑產業未來”為主題的山東招商推介會。
三是實施產業鏈招商,依托中煤、蘭石化等龍頭企業主副產品及需求,繪制產業鏈招商圖,精準招引上下游填補環節項目,儲備了總投資6.9億元年產7萬噸烯烴綜合利用、總投資2.3億元廣東德榮年產1.5萬噸有機硫、總投資5.2億元的年產5萬噸PGA煤基高端自然降解材料等一批延鏈補鏈項目,簽約落地了蘭州翔鑫年產5萬噸1-丁烯、洪宇環保10萬噸醋酸酯等4個項目。
四是依托園區原料、配套、產業基礎等優勢,重點圍繞已投產和在建項目開展以商招商,儲備了中煤、延長等10余個二期項目,烏江化工5萬噸 /年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艾科萊特新材料催化劑和助劑項目等簽約落地。
五是金融招商不斷加強。借助市級產業引導基金,發揮“管委會+公司”模式靈活招商作用,通過平臺公司(科創建設集團)+基金+擔保以及設立1.1億元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和融資擔保資金池等方式,以投代招,儲備了總投資20億元沃特海默耐低溫智慧儲能電柜、總投資1億元河北工業大學氮化硼、總投資0.5億元全解耦電動裝載機、總投資1億元神東天隆智能制造等裝備制造項目8個。
六是持續加強國際招商和外企經貿交流合作,擴大對外開放。推動青島恒科新材料、睿沃特香港物流等7個外資項目落地建設。赴德國、西班牙、沙特、阿聯酋等開展國際招商活動,并首次自主舉辦了德國招商推介會,陜西氫翌與德國SPS公司成功簽訂合作協議。
七是創新運用閑置資源盤活式招商。盤活裝備制造園區空閑土地和廠房,招引落地華電新型高端礦用產品研發基地二期、陜西晟利睿萊物流基地等高端智能制造和延鏈補鏈項目。
今年1~6月,榆林高新區新簽約合同項目15個,引資額108.07億元,完成全年任務的72%,其中招引落地30億元以上項目2個。新簽約協議項目37個,完成全年任務106%,引資額158.4億元。新簽約入庫項目10個,超額實現時間任務雙過半目標。新注冊外資企業2家,完成直接利用外資200萬美元。
科技創新搶占新高地
經濟運行持續向好、項目建設有序推進、招商引資卓有成效,這些成績是榆林高新區近年來深入踐行服務理念、轉變服務模式、優化營商環境的結果。據了解,榆林高新區管委會成立項目落地服務保障專班,協助企業快速辦理工商注冊、審批備案等前期手續,將“企業跑部門”轉變為“部門進企業”,切實解決項目推進過程中困難和問題,大幅縮短了項目從立項到開工及完成驗收的時間,加快推進項目落地,助力企業發展壯大。
今年上半年,榆林高新區在科技創新方面也可圈可點:出臺《榆林高新區支持科技創新若干措施》等政策,兌現園區獎補資金2147.43萬元,持續深化榆林高新區科技創新三年行動計劃。登記技術合同57項,完成技術交易總額1億元。依托龍頭企業,加快推動秦創原特色產業創新聚集區建設。依托高校院所和企事業單位探索布局一批產業成果概念驗證中心。征集“揭榜掛帥”關鍵技術,布局政、產、學、研聯動項目,推薦申報“科學家+工程師”隊伍、潛在戰略科學家、中青年領軍人才、創新創業人才等榆林市“科技之光”人才項目27項。
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等9部門發布的《精細化工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2024~2027年)》,提出了加快精細化工產業中試項目落地、制定化工中試裝置建設管理規范等舉措。榆林高新區設立了占地面積近50平方千米的精細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產業園,依托園區化工原材料的集群優勢延鏈補鏈強鏈,重點推動煤化工產業鏈向高端化延伸,打造高端聚烯烴材料、通用塑料、可降解塑料、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5條產業鏈。如今,30多個項目在這個產業園落地,一批精細化工和新材料項目正加快建設。
作為榆林能源革命創新示范區的核心區域,榆林高新區還擁有榆橫綜合中試示范基地,一批科研及中試項目也在加快推進,形成了技術研發、中試試驗、產業化發展為一體的發展格局。
在占地面積10平方千米的榆橫綜合中試示范基地,一期工程10座甲類標準化廠房及綜合樓、科研樓已建成,吸引了國內10多個中試和產業化示范項目入駐。其中,千噸級乙醇制乙烯、煤基乙醇和苯制乙苯等中試項目近期投料運行。
今年1月,150噸/年氫化鎂中試產線在該基地一次性投料開車成功,產出首批合格產品,這是我國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百噸級氫化鎂儲氫材料中試產線,規模為全球最大,也是榆橫綜合中試及示范基地運行后首個開展中試及示范試驗的項目,標志著我國氫能儲運技術及關鍵材料制備取得重大突破。
6月,榆林國重煤化工示范基地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高端化工技術孵化基地(第一階段)中試項目在榆橫工業區開工。該項目以未來能源公司現有的10萬噸/年高溫費托合成工業示范裝置為基礎,利用煤液化氣化及高效低碳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開發的新技術,開展高溫費托Ⅱ代技術迭代升級和費托合成下游產品技術的中試驗證,將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可工業化應用的核心技術成果。
零碳試點探索新路徑
在“雙碳”目標背景下,煤化工產業節能降碳成為趨勢。榆林不僅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風電、光伏發電及工業副產氫規模也較大,具有發展氫能全產業鏈的巨大潛力。
延長榆煤化乙醇項目施工現場(苗雨琪 攝)
2023年9月,陜西省生態環境廳、省發展改革委會同省財政廳公布陜西省低碳近零碳試點名單。作為榆林市唯一的低碳近零碳試點園區,榆林高新區依托園區氫能產業發展優勢,堅持“以氫換煤、綠氫消碳”理念,布局以綠氨、綠醇等綠氫化工為主、煤化工灰氫替代為輔的低碳近零碳產業示范,扎實推進“源頭減碳、過程降碳、末端固碳”,開拓“綠氫+二氧化碳+化工”耦合發展新賽道,推動煤化工產業低碳化發展新路徑。
蘭州石化榆林化工乙烷裂解制乙烯裝置每年副產的氫氣(藍氫)達7萬噸。榆橫工業區搶抓氫能產業“風口”,依托工業副產的藍氫和新能源制取的綠氫,拓展氫能應用場景,全力構建氫能制、儲、運和燃料電池全產業鏈,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西部氫谷。
作為陜西省國資委與榆林市政府聯合國企組建的首個氫能產業平臺,陜西氫能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今年啟動榆林零碳產業園氫能(制氫)示范項目,將利用榆林市豐富的光伏風電和礦井疏干水,建設堿性電解水制氫、質子交換膜電解水制氫、高溫固體氧化物電解水制氫、碟式光裂解制氫、光解水制氫等5種技術的一體化綜合應用項目,實現“綠電制氫、化工用氫、交通用氫”全流程示范,全面建成后每年可生產綠氫10萬噸?,年減排二氧化碳約200萬噸?。其中一期工程計劃今年12月竣工投產,可年產綠氫3000噸,將大規模應用煤化工項目。
榆林華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建成的華秦氫能產業園一期項目,以蘭州石化榆林化工副產氫氣為原料生產高純氫,打造國內首個集水電解制氫和PSA提氫兩個技術路徑為一體的新型制氫基地,每年可生產氫氣5000噸,主要用于化工和交通領域。此外,該公司還規劃了二期項目和煤化工耦合綠氫/綠醇項目,建設100MW級以上風光水電解制氫基地,實施陜西首個綠氫制綠氨項目。
在中煤陜西公司廠區東側,國內單體規模最大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項目——榆林城投佰盛有限公司100萬噸/年二氧化碳利用項目,目前一期50萬噸/年項目已建成投產,利用中煤陜西低溫甲醇洗脫碳裝置排放的工業二氧化碳尾氣為原料,生產的二氧化碳用于油田驅油和工業領域。
CCUS(二氧化碳捕集、封存與利用)是當前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領先技術。延長石油榆林煤化公司早在甲醇、醋酸項目建設之初,就針對煤氣化、變換裝置產生的高濃度二氧化碳進行捕集,每年生產的液態二氧化碳全部用于延長油田開采驅油和地質封存。
中煤陜西公司在建的煤化工二期項目是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環境影響評價試點示范項目,承擔了3000噸級氣化半廢鍋流程及40MW超大功率電機兩項應用示范任務,設計階段就制定了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路線圖進行全方位優化,利用“綠氫”和“綠氧”作為煤化工的氫源和氧源,捕集回收裝置副產的高純度二氧化碳。比如,氣化采用節能的半廢鍋流程水煤漿加壓氣化先進工藝,副產的高壓蒸汽全部利用發電;空分裝置大型壓縮機透平由蒸汽驅改為電驅,大幅提高電氣化比例,徹底取消燃煤鍋爐,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3.43萬噸;建設52MWp分布式光伏項目,利用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備的“綠氫”和“綠氧”作為煤化工的氫源和氧源,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6.61萬噸。
根據榆林高新區剛剛公布的《低碳近零碳園區試點示范建設中期評估報告》,2024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碳排放量為4.32噸二氧化碳/萬元,較2020年下降34.35%(以當年價口徑測算)。從示范建設方案中期進展來看,設置的28項主要指標中,8項指標已超過或達到時序進度要求,占指標總數的29%。其中制度體系、碳排放指標好于預期,能源、建筑、交通、綠地、資源環境類指標完成情況良好,符合預期。
榆林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張軍表示,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十五五”開篇布局和榆林邁向“萬億之城”目標的關鍵一年。在緊扣高質量發展主線,全力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基礎上,榆林高新區要高標準編制“十五五”規劃,未來將堅持“11336”工作思路,以做強高端精細化工產業集群、做優先進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做大能源數字經濟產業集群、做深氫能全產業鏈、謀化布局未來產業為目標,進一步強化“一區多園”空間布局,形成創新、產業雙核帶動,推動高新區高質量發展實現新的跨越。
“11336”即打造全國“三化”示范園區“1個目標”;持續壯大精細化工“1個主導產業”;加快培育裝備制造、數字經濟、綠色能源“3大新興產業”;強化招商引資提質、科技創新引領、改革開放賦能“3大發展支撐”;強化城市建設、教育提質、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社會穩定、從嚴治黨“6大基礎保障”。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由榆林高新區提供)
2025年9月17日至19日第二十三屆中國國際橡膠技術展覽會(RubberTechChina2025)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舉辦。圣奧化學攜新老產品和解決方案亮相展會現場。 創新產品齊亮相...
?“3號選手排除故障用時最短,操作精準度滿分!”隨著裁判的宣布,新疆天業匯合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業匯合)2025年儀表技能競賽現場爆發出熱烈掌聲。在緊張激烈的實操環節中,參賽職工全神貫注調試壓力...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6周年,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廣大女職工愛國愛企情懷,國慶節前夕,中國石油大慶油田天然氣分公司油氣加工四大隊工會組織開展“非遺織夢·她力量”國慶節非遺手作主題活動,活動邀
“二段爐溫度終于上來了,點火成功!”8月19日凌晨,潞安化工集團精細化學品公司合成氨車間操作室里爆發出一陣壓抑已久的歡呼聲。看著屏幕上跳動的溫度曲線突破臨界點,車間副主任溫振民長舒一口氣,摘下早已被汗...
9月15日至16日,ASME(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委托專業聯合檢查組對潞安化機ASME質量體系進行了U、U2的換證審核。潞安化機總經理李廣民、總工程師仙運昌出席首末次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