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山西焦煤運城鹽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第五屆517洗滌節奇強盛會啟幕。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立新在致辭時表示,將向著奇強重回日化第一方陣出發,字里行間滿是運城鹽化再鑄國貨老品牌的堅定決心和信心。
匠心鑄就國貨品牌
回溯至1992年,在由國外品牌主導的洗滌市場中,運城鹽化科研團隊秉持匠心,從原料的精心篩選到配方的反復調試,開啟品牌打造之旅。憑借“農村包圍城市”的市場戰略和“去污強、價格優”的優勢,1994年,奇強產品年銷量一舉突破8萬噸,躋身行業第一方陣,書寫了國貨品牌崛起的篇章。
奇強堅信品質是打造品牌的生命線,作為國內最早引入國際檢測標準的日化企業之一,其對產品質量的把控極為嚴格。每一袋洗衣粉、每一塊肥皂,都必須經過數十道檢測工序,確保出廠產品合格率達到100%。同時,奇強在沈陽、開封、徐州、東莞、馬鞍山等地布局代工基地,不斷優化供應鏈,努力降低成本,提高供貨能力。
2001年,一句“干干凈凈、中國奇強”的廣告語登陸央視,讓奇強洗衣粉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明星產品。近年來,奇強依托國家級技術中心加強與校企合作,先后推出低泡易漂、植物酵素等一系列創新產品。不僅順應了現代家庭對環保健康的需求,又延續了“洗得干凈”的核心優勢。為此,奇強產品多次榮獲“中國名牌產品”“消費者信得過”“2021匠心品牌”等榮譽,并有39款奇強產品被評為“綠色設計產品”。
從2021年創辦517洗滌節以來,奇強每年都會向市場推出新產品。517洗滌節已逐漸成為奇強標志性的品牌日。
開拓渠道踏上新征程
1996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市場形勢,奇強果斷采取“自建網絡、縮短通路、直接鋪貨到市場”的雷霆手段,其洗衣粉銷量連續三年蟬聯全國第一。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銷售渠道發生改變,流通網絡的迅速崛起,讓企業發展遭遇瓶頸。為此,奇強提出了日化銷售“兩條腿走路”方針,即“流通以經銷商網絡為主,辦事處維護店面巡回送貨為輔”的渠道營銷策略,開啟了企業日化銷售的第一次轉型。
2001年,奇強又做出了重要決定,將經銷商納入“榮譽職工”體系,為他們頒發證書、共享企業資源。經銷商成為了“自己人”,既實現廠商深度融合,又讓奇強品牌在市場站穩了腳跟。
2020年,直播帶貨熱潮興起,奇強敏銳捕捉到這一新興營銷機遇。在競爭異常激烈的直播領域,奇強逐漸顯露出國貨品牌的優勢,將流量轉化為銷售動能。2024年,奇強品牌在山西省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九,其中洗衣粉市場占有率排名第六。
今年517洗滌節當天,奇強抖音賬號直播最高同時在線1.69萬人,新品曝光量達到65萬。
扛好國企擔當
奇強作為一家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廣泛行業影響力的國有企業,33年來,奇強品牌始終踐行國企使命。每一個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危急時刻,都能見到“干干凈凈、中國奇強”的奇強身影。
1998年武漢遭遇特大洪災,奇強迅速組織物資車隊,滿載救援物資奔赴災區,為受災群眾送去希望與溫暖;2008年汶川地震,集團緊急捐贈并交納“特殊黨費”,助力災區重建家園;在舟曲泥石流、雅安地震、魯甸地震等重大災害面前,奇強都是迅速行動,捐贈了大量物資。
在日常公益活動中,奇強同樣積極踴躍。1992年支持體育攝影事業;1997年奇強成為第八屆全國運動會指定產品;2001年助力大學生黃河萬里行活動;2003年獎勵高考新生;2004年冠名南風廣場。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奇強成為第二屆全國青年運動會洗滌用品合作伙伴,2020年冠名全國柔道大師賽,開啟了品牌年輕化的重塑之路。2024年,奇強一方面贊助運城男籃,支持本地體育發展;另一方面冠名中國廣場舞大賽(運城站),倡導全民健身運動。
一次次捐贈、一場場活動,都是奇強愛心的見證。未來,奇強將繼續秉持著“為社會創造價值”的理念,為構建和諧社會注入源源不斷的溫暖力量,在品牌重塑的路上,續寫國貨老品牌的輝煌篇章。
憑借在健康企業建設方面的創新實踐,陜西鼓風機(集團)有限公司入選國家“第四批健康企業建設優秀案例”。得益于多年在健康企業建設方面的付出,陜鼓人均主要經營指標接近或超過國際標桿企業,人均績效連續十多年全...
多年來,潞安化工集團煤基清潔能源公司堅持將職工文化生活建設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通過“思想引領、載體創新、服務升級”三維發力,已構建起具有時代特征、企業特色的職工文化生態體系。
7月1日,錦州石化舉行健康驛站建成投用啟動會。該驛站由“健康小屋”擴建而來,依托錦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管理運行,旨在全方位保障員工身心健康,以“健康護航”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
6月27日,國投集團正式發布《2024可持續發展報告》(簡稱《報告》),以“國投種業鍛造農業‘中國芯’”“‘關愛她’激活鄉村教育內生力”“以‘改’賦能,讓產業工人更有奔頭”3篇專題故事的形式,生動展現...
日前,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黑龍江省“技耀龍江照亮前程”技能人才培養專項行動方案(2025—2027年)》(簡稱《方案》),明確提出,要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技能人才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