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產業躍升帶來的人力資源供需不匹配新矛盾——“就業難”與“招工難”并存?
“你好小智,請為公路港策劃一個司機暖心營銷活動。”不一會兒,一份包含公路港優勢和業務營銷策略的方案就推送到了屏幕上。6月的每一天,這種與傳化小智的智能問答,在傳化集團下屬的傳化智聯都會發生,物流員工的工作方式正悄然改變。
在傳化智聯化學業務大江東基地,“人工肉眼看”已經變成“AI電子眼算”。工人在MES系統選定產品型號后,系統即可自動匹配視覺檢測模板與校正參數,更可實現單日32次不同規格產品切換。
在傳化集團總部大樓,“1+N”模式的客戶全景視圖,讓客戶數據的全面整合與深度挖掘變得“觸手可及”。在CRM 系統的幫助下,業務員得以更好地挖掘潛在客戶,顯著提升銷售效率,降低運營成本。
圖為大江東基地中控室。
在正處于變革深水區的傳化集團,對在崗員工來說,主動擁抱時代變革已經成為習慣。正如記者在大江東基地所聽到的——“打造以安全為基座的穩態生產、以成長為核心的能力矩陣”,正是傳化集團對穩就業、對破解產業躍升帶來的人力資源供需不匹配新矛盾的回答。
在實戰中塑造多邊形戰士
初識陳寶,是在傳化集團下屬的新安股份。與以往認識的眾多科研人員相比,從法國里昂國立應用科學學院歸來的陳寶,似乎有些不一樣。“因為我可能不是一個純粹的研發人員,或者說不是要在科學這條路上一直走到黑的那種科學家。因為我覺得更多是要將技術和市場結合。”而他選擇回國扎根新安股份,也正是看中了這份不一樣的期待——要在技術上有突破,更要在產業化、在市場應用拓展甚至管理上有突破。
聽懂需求,是一種能力。在這里,對研發人員來說,更多的鍛煉是拓寬視野、理解市場對技術的需求和導向。
圖為陳寶博士在做新材料實驗。
為了更懂客戶,現在已經是傳化新安創新研究院副院長的陳寶和他的新能源材料研發團隊,經常跟市場人員一起與客戶深度交流。在與客戶一起探索未來需求的過程中,這支在項目中錘煉的團隊,研發導向性、研發效率和實際產出都得到了提升,團隊成員也有了更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初見傳化化學集團紡化事業部棉用硅油研究所產品研發工程師馮一峻的時候,他正在準備一個行業會議發言。這個從研究生二年級參與國家課題時,就和傳化結下不解之緣的年輕人,如今已經成為獨當一面的行家里手。
專業知識和研究背景的高度匹配,技術底層邏輯的高度相似,讓馮一峻上手很快。進入傳化集團的短短6年間,他參與的提升聚醚改性嵌段硅油閃點研究,在大江東基地變成了實實在在的工業應用;為適應襯衫免燙需求,而開發的環保型親水硅油產品,實現了進口替代。
因為研究方向契合,馮一峻的部分師弟師妹也加入了傳化集團大家庭,在專業對口的崗位上,成就研究項目、成就自己。
在日常中構筑能力矩陣
在傳化質檢部走廊的墻上,有一張并不多見的圖表——員工技能矩陣圖。圖中標星數量前3名中,有個2021年才碩士畢業的女生葉安娜。
葉安娜說,矩陣圖針對每個崗位的熟練度進行1至3星的劃分,也代表著從善學、善思到善育的成長階段,即從學習成長直至獨立頂崗,到能結合實際工作進行流程優化提升,再到可以帶領新員工們獨立頂崗。比如,有的年輕同事在某些崗位能力上只有2星,代表他還將在該崗位上繼續學習深挖提升自我;有他們未涉及的崗位,會通過輪崗學習來挖潛,促進他們全面發展。
在這種矩陣式能力培養中,短短4年,葉安娜已經成長為了大江東基地質量技術主管。
建立動態能力矩陣,才能真正具有就業韌性,才能既有深耕專業的定力,又具備快速迭代的敏捷性。
“過去化工廠有些重復性、簡單作業崗位,現在很多是黑燈工廠、人工加AI助手,甚至數字員工都已上崗。AI迅猛發展的當下,你不與時俱進會怎樣?工作環境發生根本變化,組織能力和隊伍結構不迭代更新會怎樣?不全面加強員工的學習培訓會怎樣?職工感受到壓力和緊迫感,必須全力幫助和鞭策大家適應新的環境和要求。”這是傳化集團組織與人才發展部總經理沈月鋼的親身感受。每年超過1億元的職工技能培育投入,2024年同比翻番至人均75小時的學習時長,不在學習就在準備學習的狀態中,這是傳化集團員工的切實感受。
圖為傳化青年創新創造大賽現場。
為了打造能力矩陣,傳化集團搭建的“傳化技能學院”體系,每年培養技能人才超過3500人次;建立的25個技能大師工作室,既是難題攻關平臺,也是大師傳承陣地;每兩年舉辦一次的技能大比武,2024年已經覆蓋31個專業、超15000人次,在傳幫帶中不斷推動產業工人從“藍領”向工程師轉變。
為了打造能力矩陣,傳化集團每年有超過100名中后臺人員到一線鍛煉,每年300余名大學生首先到基層培養,在實戰中推動職能類崗位人員向領域專家轉變。
為了打造能力矩陣,傳化集團把“師帶徒”做法推廣至高層管理者,讓管理者成為好講師,對青年職工和后備梯隊的1對1帶教,把職工培養納入管理者績效評價中,在傳承中推動管理者成為職工隊伍培養和發展的第一責任人。
通過能力矩陣的培養,葉安娜這樣一批既精于專業技能、又掌握現代科技工具和設備的員工正迅速成長起來。
在變革中創造高質量崗位
企業有發展,員工有未來。數據顯示,80%的就業崗位是民營企業創造的。在發展中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在發展中把全體員工的積極性鼓舞起來,是穩就業的關鍵所在,也是傳化集團的實踐。
員工總數1.6萬人的傳化集團,一直在創新和變革。數百個產品品系、近2萬個產品的制造基礎、優勢和能力,成功延伸至芯片、半導體、光伏、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領域;通過模式創新帶動并放大科技創新,傳化科技城共享實驗室、共享器械平臺逐步建立,服務生物技術產業創新發展;稀土橡膠打破我國40多年技術瓶頸,無氟抗芯吸劑實現全球首創,前紡油劑打破長期市場與技術壟斷,精草銨膦生物法技術實現原創,工業硅工藝技術行業領先。
在變革中為人才創造施展才華的更大舞臺,是傳化集團的堅持。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表示,要讓人才在戰場上成長、挑起企業發展的大梁,以能力為基礎、以成果為檢驗,進一步推廣應用項目制、揭榜掛帥、戰略攻關、創新孵化等模式,讓有能力的青年骨干參與到行業前沿攻關中去,在國際科技高峰上綻放光彩。
在融合創新的戰場上,每年50%的科技投入增長,優越的軟硬件條件,不讓創造者吃虧、不讓創新者坐冷板凳的組織機制,讓更多員工敢創新、想創新、能創新。難怪“中國微生物源農藥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寅初在參觀新安全球技術中心時,會發出“這么好的硬件條件,就看什么時候轉化成科技成果了”的感嘆。
在數字化轉型戰場上,傳化集團業務專家、管理專家、IT專家形成合力,用數據驅動代替手工作業,用數字工具代替重復勞動。12大領域58個場景的AI+建設,讓懂技術、懂工藝、懂流程的產業工人成為新時代浪潮中智能制造建設的主力軍,讓勞動效率實現成倍增長。
變革帶動發展,發展穩定就業。面向未來,傳化集團以創業創新的熱情與激情,在變革中打造企業和員工雙能力矩陣,塑造新時代的高技能、高素質人才隊伍,向著新質生產力方向穩步邁進。
圖為傳化集團組織青年推進RPA技能大比武賽事:挖掘各業務領域的優秀青年種子選手同臺競技,實現新技術在全集團的落地應用。 (企業供圖)
武漢市新洲區易河村的田野上,稻苗青翠。村里的“石化路”筆直延伸,跨過清澈的河流,連接兩岸的是一座堅固的雙孔鋼筋混凝土橋——村民親切地稱之為“石化橋”。這座由中韓石化駐村工作隊傾力建成的橋梁,徹底結束了...
6月27日,中國化學工程第六建設有限公司(下稱六化建)拉美分公司聯合阿根廷薩爾塔市公益組織在城市收容所捐贈了床上用品。目前,位于南半球的阿根廷薩爾塔市已步入冬季,夜晚最低氣溫降至冰點。
連日來,石家莊煉化持續推進節能降碳工作,全面挖掘裝置潛力,煉油運行四部催化汽油吸附脫硫(SZorb)裝置作為清潔汽油生產的核心裝置,通過伴熱改造及流程優化的組合拳,實現年節蒸汽3500噸,可減少碳排...
7月2日,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禁止生產以1,1-二氯-1-氟乙烷(HCFC-141b)為發泡劑的聚氨酯產品的公告(征求意見稿)》,并公開征求意見。
近日,生態環境部和國家疾控局聯合發布《有毒有害水污染物名錄(第二批)》,將11種(類)具有持久性、累積性和毒性的水污染物納入名錄。 《名錄》收錄了11種(類)化學物質,其中包括鉈及鉈化合物、氰....
6月25日,生態環境部發布《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進展報告(2025)》(下稱《報告》)。《報告》總結了2024年以來我國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的進展,并指出,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的“任務書”和“施工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