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網訊 日前,東北首個“一站式”碳足跡數字化公共服務平臺在大連上線。
此次上線的大連碳足跡標識認證公共服務平臺,是大連檢驗檢測認證集團牽頭打造的區域性碳管理基礎平臺,聚焦石油化工、交通運輸、裝備制造、建筑材料等重點行業,構建了覆蓋“產品碳”與“組織碳”雙層級的碳數據管理框架體系。平臺一期已內置大連本地九大優勢行業的21類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模型,能實現碳足跡全鏈條追溯、可視化管理與可信披露。
碳足跡作為衡量產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核心指標,已成為國際經貿往來的“綠色通行證”。此前,要想獲得這張“綠色通行證”,企業需要自行對接第三方服務機構,安排專業人員熟悉企業生產流程,再逐步開展人工數據統計填報,整體周期長、效率低、費用高。同時,由于缺乏統一的核算標準與評價規范,難以保證核算數據的可比性與一致性。
新平臺上線后,企業用戶按照平臺指引,依照平臺內置的模型輸入數據,即可高效開展產品碳足跡核算,快速生成核算報告,同時實現與第三方認證流程在線對接,形成“企業自算+第三方認證復核”的高效協同機制,既有效降低核算與認證成本,又顯著提升了碳信息披露效率。此外,平臺系統支持企業開展碳排放數據的全面整理與高效轉化、安全存儲與嚴格質量控制,同步提供的碳邊境調節機制填報支持服務及配套出口合規解決方案,協助出口型企業積極應對國際綠色貿易要求,增強在全球供應鏈中的綠色通行能力與議價優勢。
平臺上線當日,即與國網大連公司、大連華銳重工等8家重點行業企業,德國TUV萊茵、北京中碳眾合等7家認證機構以及中國銀行、建設銀行、綠色金融協會等6家金融機構簽約,共同搭建產品碳足跡核算認證“生態圈”,并作為“雙碳”服務板塊接入大連自貿片區一體化服務平臺,深度嵌入出口業務流程,解決出口企業貿易瓶頸。
據悉,平臺二期將建設具有本地特色的產品碳因子數據庫,與國家碳數據庫互通互認,并依據目前得到的國際相關數據庫和部門的互認,實現企業以自聲明方式即可得到國際貿易機構認可,讓產品快速、低成本流通到國際貿易供應鏈中。
近年來,隨著節能環保政策的密集出臺,化工企業面臨的壓力逐步攀升,節能降碳、提質增效已成為化工企業持續保持競爭力的關鍵。
日前,遼寧省印發《遼寧省促進人工智能創新發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提出圍繞石油化工等領域重點打造8個人工智能(AI)融合發展產業集群,聚焦石化領域開展垂直大模型訓練、應用、推廣,打造一批...
近日,寰球六建公司承建的塔里木120萬噸/年二期乙烯項目率先投入中國石油集團公司首臺一體式智能焊材庫,廠區焊接材料管理正式邁入智能化、數字化時代。
6月25日,湖北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業行活動——走進化工行業暨工業互聯網一體化進園區“百城千園行”宜昌站開幕。活動聚焦化工行業轉型痛點,匯聚政產學研用多方力量,通過政策解讀、經驗分享、案例展示與實地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