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安全是企業生產的保障,是社會穩定的前提。近年來,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安全事故不斷發生。如:2015年天津港瑞海 “8?12”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2019年江蘇響水天嘉宜化工廠 “3?21”特別重大爆炸事故。特別是2019年在全國開展化工行業大整治之時,河南義馬氣化廠又發生了7.19 爆炸事故。是天災、人禍?筆者認為,不是天災、人禍,是企業安全管理的思路存在偏差。
化工與經濟發展,猶如動物園里關在籠子里的老虎。動物園里沒有老虎,就無法吸引小朋友們光臨,一旦老虎失去控制跑出籠子,勢必會造成人員傷害。根據2016年國務院安委辦出臺的《關于實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構建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的意見》,以及2021年9月1日實施的新的《安全生產法》。著重強調企業要構建《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以有效控制安全風險。因此,根據過往事故經驗教訓和企業安全管理實踐,安全事故的預防,風險的控制,必須建立以屏障為中心、基于崗位的“識危險?明職責,會操作?能應急”的雙重預防機制,建立數字化管控平臺,推動化工企業安全管理新模式。
一、屏障(工藝連鎖保護,簡稱屏障)
屏障,就是通過工藝管道儀表流程圖,在項目設計時,將控制化工工藝單元穩定的壓力、液位、溫度等預防性遠傳設備和安全閥、泄壓閥等超量程工況下的釋放系統,按其功能編寫邏輯關系,起到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的安全附件或設備設施。
通過對過往生產過程安全事故分析,事故的發生不是因為預防性屏障缺失,而是由于某些預防性、減緩性屏障失效,從而導致事故發生。因此,崗位作業者工作任務不是為穩定工藝參數去抄表,而是要圍繞整個工藝單元路線的穩定值,去檢查每一道預防性屏障反映的數據、工作狀況、邏輯信息是否真實,釋放系統是否有效。同時,通過預防性、減緩性屏障,讓作業者知道屏障上一級控制的危險源是什么,下一級屏障的工藝控制標準是多少、遠傳設備邏輯關系是否處于正常數值、你承擔的屏障責任是什么、多長時間檢查一次。
二、識危險(危險源)
危險源指可能導致傷害和健康損害的來源[1]。 其中:來源,指具有能量或產生、釋放能量的物理實體。引自GB/T13861-2022《生產過程危險和有害因素分類與代碼》,危險和有害因素,指可對人造成傷亡,影響人的身體健康甚至導致疾病的因素。根據筆者對化工生產企業危險源的研究,其特征一是生產過程必須使用,無法取代;二是一旦失控,可能發生火災、爆炸、傷害、環境污染等事故。
因此,傳授給一線員工正確的危險源辨識方法:一是引用風險(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和嚴重性),開展危險源和危害因素辨識,讓作業者正確掌握本崗位存在的危險源是什么。二是通過辨識,梳理危險源導致的頂上事件是什么、頂上事件帶來的后果是什么(嚴重性)、“什么原因”導致(威脅)頂上事件的發生(可能性)。如甲苯,因工藝需求無法采用其他物料取代,作業者必須要識別出甲苯失控所帶來的發生事故的可能性與嚴重性。讓作業者真正做到:認識危險源,梳理頂上事件發生后的:后果(嚴重性)和威脅(可能性)因素。
三、明職責(建立屏障及屏障責任人職責)
《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中,為將風險降低至可接受程度,企業針對風險而采取的相應控制方法和手段應包括:⑴工程技術措施;⑵管理措施;⑶培訓教育措施;⑷個體防護措施;(5)應急處置措施等。
筆者認為,為提升化工生產企業員工對危險源和控制屏障的認知,可將屏障簡化分為:預防性屏障和減緩性屏障。
預防性屏障,主要圍繞頂上事件發生的誘因--威脅(關鍵詞,如壓力、液位、溫度等),辨識這些誘因的預防性屏障控制系統是否有、是否夠,是否具有屏障的有效性、獨立性、可審計性(獨立屏障的三大特性)。
減緩性屏障,主要指預防性屏障遭遇人為、環境等災害性破壞,如何把大事故控制在可控范圍,降低事故損失。如:儲存化學品罐體外的圍堰、報警、應急、防護等措施。
通過量化的預防性和減緩性屏障辨識,一是用量化數值建立屏障完好標準、屏障責任人和檢查方法、檢測周期標準。二是促使作業者根據每一個屏障的可量化標準,履職屏障完好性維護巡檢,也就是隱患排查的內容。如,甲苯液位高報閥值:
員工隱患排查查什么?通過上圖量化的標準,讓作業者圍繞屏障標準,知道查什么、多長時間查一次,從而避免因屏障失效導致異常事故發生,形成崗位作業者:識危險(危險源)、明職責(屏障職責)。
四、會操作(作業標準)
一切作業有標準,一切按標準作業,這是每一個化工企業上崗作業者的基本動作。當辨識、建立控制化學品超限(超量程)屏障及標準后,作業者按照每一級屏障和控制標準按指令作業。如甲苯儲罐液位高位連鎖報警,高報發出超限指令,作業者第一時間立即開展監盤巡查,及時開展異常工況的修偏,確保工藝處于有效控制內。
預防性屏障的標準作業,其目的如同飛行員駕駛飛機,化工操控室作業者,其工作重心是不斷的修偏工藝參數,及時將異常信息修正到工藝控制標準,一是確保工藝穩定運行,二是確保安全生產。簡明的作業標準,讓作業者做到:識危險(危險源)、明職責(屏障職責)、會操作(作業標準)。
五、能應急(應急處置)
通過預防性和減緩性屏障識別、危險源認識、屏障職責明確,形成崗位《安全風險分級管控》清單、《隱患排查治理》清單和《作業標準》卡的建立,實現崗位“兩單”和“一卡”的作業標準。但隨著人、機、料活動的存在,發生事故的危險源依然存在。因此,為有效發揮減緩性屏障作用,化工企業生產崗位要圍繞崗位初期事故,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初期事故應急處置》卡。《初期事故應急處置》卡的建立,一定是采用直觀的表單形式,不超過三個步驟告訴員工發生事故后如何處置。如,第一步,啟動事故對應的減緩屏障;第二步,第一時間關閉泄漏點的閥門;第三步,采用正確救援方式去救援。通過直觀簡單的三部曲,真正的體現崗位作業者在安全管理方面的:識危險(危險源)、明職責(屏障責任)、會操作(作業標準)、能應急(應急三部曲)的基本技能,規避了事故發生的共性總結:“之所以發生事故,是員工安全意識不強的造成的”。
六、數字化管控平臺建立
兩軍交戰,知己知彼,數字化管控平臺,尤如一場現代戰爭的布局。敵我雙方首先任務是摸清“敵方”武器、彈藥、人員、指揮、布陣等信息,通過信息化系統實現首戰必勝的任務。化工企業也是如此,通過上述危險源、屏障責任人、作業標準卡、應急處置卡,通過數字化平臺,錄入危險源、屏障責任人、作業標準卡、應急處置卡,錄入屏障邏輯關系。當系統發布某一屏障責任人沒有開展屏障巡檢,屏障無發揮或反饋邏輯指令信息,后臺第一時間向責任人上一級推送異常信息、推送崗位監控信息,第一時間及時掌握異常處置結果,有效遏制事故的發生。
社會中,面對化工,面對化學品這個危險源,我們無法消除它的存在。能夠做到的只有轉變安全管理模式,從而打破“事故——追責——事故——追責”的怪圈!
化工制造企業,要想真正的承擔社會責任,為社會創造利潤,我們必須多問我們的員工:一是崗位的危險源是什么;二是控制危險源失控的預防和減緩屏障是否可靠、屏障的責任人是否落實分級管控;三是崗位的作業卡和應急處置卡是否可執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企業要通過引導和培養員工成為樂之者,主動參與崗位工藝危害分析,參與崗位SOP與應急處置卡的編寫和溝通,讓我們的每位作業者真正做到:識危害?會避險。
作者:朱少正、舒隨、徐后生、黃德雷、牛晉生、周就偉、宋建雷、鐘振凱、鄭洪、鄭巨造、武利
作者簡介:
參考文獻:
[1] GB/T45001-2020,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S] .
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20.
附件:形成的成果:
1:《安全風險分級管控清單》
2:《隱患排查與治理清單》
安全月來了,各種各樣的活動“搞了起來”:競賽、演練、征文、培訓、檢查等等。只有在這段時間,安全管理才得到了應有的“尊重”,但是事故事故并沒有由此而減少。這需要我們深度的反思......回顧先輩留給我....
?這一段很多的化工安全群都在討論檢查與被檢查、所謂的安全專家提的問題和隱患是不是真的問題和隱患的問題,這個話題只要一聊肯定是爭論不休、沒完沒了,給人的感覺好像是每個人都是專家、但每個人都很煩專家,真是...
?企業管理的目標是調動和發揮自我能動性,即所謂的“自主管理”,而目前企業管理是嚴格的層級制度及權力過度集中,強調專業化管理又不能避免專業部門之間的壁壘,下一級更多的只需執行,該管理模式有其長處,也帶來...
為規范責任關懷商標的合理使用,充分發揮責任關懷推動石油化工行業綠色低碳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我們制定了《中國責任關懷商標使用管理規定(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