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業報國在石油和化工行業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實業精神也早已成為企業和行業發展前進的精神內核。
100年前的1921年,一個叫侯德榜的年輕人,受國內化工實業家范旭東的邀請,在那個民族羸弱、風雨如晦的年代,毅然決然放棄在美國優渥的學術環境和已有建樹的研究成果,回到祖國。從此,范侯精誠搭檔合作,從位于天津的永利制堿廠、久大精鹽公司起步,艱難探索出一條民族制堿工業破殼發展的創業之路,最終打破了“洋堿”產品和技術在中國市場的壟斷。一百年過去,范旭東與侯德榜率時代之先振興中國民族化學工業的偉大探索,已傳為佳話美談,也將自己定格為中國近代化學工業的先驅。
新中國成立以來,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從業者,廣大石油和化工企業員工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用化工實業支持國家經濟社會建設,生產的豐富化工產品滿足廣大人民需求。如蘭州石化“一五”重點工程,建成了新中國第一個現代化煉油化工生產基地,結束了我國90%成品油依賴進口的歷史;青海鹽湖建成百萬噸鉀肥項目,為祖國鉀肥工業插上騰飛翅膀……
這些都成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澎湃血液與源動力。
“永利”“天字號”系統 奠定民族化學工業根基
20世紀初,隨著民族危機的加重,以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作為抵制外國經濟侵略的根本措施, 范旭東、侯德榜、吳蘊初等愛國實業家通過創辦中國自己的化工企業實現救國理想。范旭東創辦 “永利”系統,吳蘊初創辦“天字號”系統。兩大系統的建立,使中國化學工業乃至國民經濟以及國防軍工等急需的基礎產品“三酸”“兩堿”等均能自主生產,奠定了民族化學工業根基。
20世紀初,從日本留學歸來的范旭東獨具慧眼地發現了塘沽豐富的鹽業資源和便利的交通條件,認定這里是發展民族化工事業的寶地。1914年,他在塘沽創辦久大精鹽公司。1916年4月,生產出由中國人制造的讓普通國人都吃得起的精鹽,結束了中國人食用粗鹽的歷史。
為實現實業救國和發展化學工業的夙愿,1917年,他開始了以鹽制堿的科學探索,在塘沽建起亞洲第一家索爾維法堿廠——永利堿廠,這是我國民族化工史上第一家制堿企業。
其后,范旭東邀請留美歸來的侯德榜任總工程師。1924年,永利堿廠開始生產純堿,但因鐵含量高,堿變成了紅色。為解決產品質量問題,侯德榜帶領技術人員廢寢忘食, 克服了制堿技術、設備、工藝等方面的諸多難題,終于在1926年6月永利堿廠產出潔白的“紅三角”牌純堿,并于當年8月一舉獲得美國萬國博覽會金獎,被組委會譽為“中國工業進步的象征”。
1937年8月,天津塘沽淪陷后,永利制堿廠不失民族氣節,拒絕與侵華日軍合作,開啟了西遷四川、重建“新塘沽廠”的悲壯之旅。
事實上,在四川建設堿廠并非易事,他們遇到了意想不到的三大困難:一是四川當地井鹽價格昂貴;二是索爾維法制堿原鹽利用率太低,僅為70%~75%,成本壓力巨大;三是大量生產廢液處理難。而當時世界上又出現了一個純堿生產新工藝——察安法,原鹽利用率高達90%~95%,且不產生廢液。但這個方法僅在德國有小規模間斷生產。為了解決當時生產的諸多難題,范旭東以常人所沒有的膽量,決定放棄索爾維法工藝改用察安法。1938年,范旭東委派侯德榜到德國學習考察和設備采購,沒想到德日兩國早已暗中聯盟,百般刁難,虛以應付,甚至提出喪權辱國的條件。侯德榜終止談判,憤然回國,下決心自主研究新法制堿。
在當時的戰爭狀態下,材料和儀器極度緊缺,范旭東決定將實驗室遷到香港,侯德榜在紐約進行遙控指揮。侯德榜對試驗要求十分嚴格,整個試驗設定十幾個條件,每個條件重復做30次,循環試驗500次,分析了2000多個樣品。在將近一年夜以繼日的反復、扎實試驗下,研究工作終于取得重大突破,不僅發現了察安法的缺陷,修改了所謂的“定論”,而且還進行了不少重大的改進。通過侯德榜的自主研發,一個新的制堿方法已悄然形成。
1943年秋天,范旭東和侯德榜在永利川廠進行新法制堿連續性半工業化的試驗,結果百天內試驗便獲成功,證明了“侯氏堿法”的優越性。這一方法合理利用氨堿兩廠的廢料,既提高了原鹽的利用率,又解決了排放廢液的難題。而且設備比索爾維法減少1/3,純堿成本降低40%。
在全民抗戰的極端困難時期,“侯氏堿法”的成功,不僅極大地振奮了民族的精神,而且開創了制堿技術的新紀元,在世界制堿史上樹立起了豐碑!
范旭東(左一)和侯德榜(右一)
時任總經理的吳蘊初(右一)視察天廚味精工廠
北有范、南有吳。“味精大王”吳蘊初創辦了“天字號”系統,為我國化學工業的興起和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20世紀20年代初,十里洋場上海灘,外貨傾銷,到處是日商“味の素”的巨幅廣告。吳蘊初發出了為何我們中國不能制造味精的感嘆,便買了一瓶回去仔細分析研究,發現“味の素”就是谷氨酸鈉,1866年德國人曾從植物蛋白質中提煉過。
于是,吳蘊初就在自家小亭子間里著手試制。沒有現成資料,他四處搜集,并托人在國外尋找文獻資料。沒有實驗設備,他拿出熾昌新牛皮膠廠支付他擔任廠長的工資,購置了一些簡單的化學實驗、分析設備。他憑著在兵工學堂學得的化學知識,走南闖北試制耐火磚、火柴、牛皮膠等積累的實踐經驗,認識到從蛋白質中提煉谷氨酸,關鍵在水解過程。他白天上班,夜間埋頭做實驗,經常通宵達旦。經過1年多的試驗,終于制成了幾十克成品,并找到了廉價的、批量生產的方法。
工藝成功后,吳蘊初開始四處尋找投資人。經人舉薦,吳蘊初找到當時張崇新醬園的老板張逸云,同樣抱有振興本國工業理想的張逸云當即同意,與吳蘊初合作建立“天廚味精廠”,并且在吳蘊初的提議下,采用了至今仍在使用的“佛手”商標。
1924年,日本首先向北洋政府有關部門提出,吳蘊初的味精工藝是抄襲日本的,于是吳蘊初公開了自己的從谷物(面粉)中提取的配方。而且,吳蘊初也從未見過日本人嚴格保密的提取工藝。因此,按照國際專利標準,吳蘊初的“味精”完全能夠獲得自己的專利。這也是中國歷史上,自己創制的化學品第一次在國外申請專利。
為使生產味精所需的鹽酸自給,吳蘊初于1930年建成天原電化廠。該廠是我國第一家生產鹽酸、燒堿和漂白粉等基本化工原料的氯堿工廠。1932年,吳蘊初又收購美國杜邦公司的停產設備,建設了天利氮氣廠,這是我國第一家生產合成氨及硝酸的工廠。為使天廚、天原所需耐酸陶瓷做到自給,吳蘊初于1934年建成天盛陶器廠,開國產耐酸陶瓷工業之先河。至此,天廚、天原、天盛、天利4個輕重化工企業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實力雄厚的“天字號”化工集團。
1937年,在面臨日軍炮火威脅下,為保存民族經濟,吳蘊初積極組織天原、天利、天廚、天盛4廠內遷。在敵機的盤旋掃射、轟炸下,歷經千辛萬苦,重慶天原化工廠終于在1940年5月建成投產,以氯堿產品供應抗戰后方的需要。天盛陶器廠作為重慶天原化工廠的一個車間,于1939年11月建成投產。天廚味精廠于1940年12月在重慶天原化工廠旁建成投產。由于重慶電力供應不足,1943年吳蘊初又在宜賓籌建天原電化廠宜賓分廠,于1946年12月建成投產。
這幾個工廠在四川建成投產,不僅在大后方填補了產品的空白,解決了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也為支援抗日戰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而且在工業經濟落后的大西南,播下了輕重化學工業的種子,對后來大西南化學工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期間也涌現了多位杰出的化工實業家。比如,方液仙于1923年成功研制出中國第一代牙膏——三星牙膏,打破了洋品牌的壟斷。陳調甫于1929年創辦永明漆廠,研發出以桐油為原料的永明漆,成為中國涂料工業的第一個品產品……
逝者如斯,精神永存。無論社會變革的風云如何激蕩,實業報國的理想與實踐在中華大地血脈不絕,并愈加興盛昌隆。
重點工程項目建設 安邦強國貢獻不可磨滅
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蘭州石化等“一五”重點工程建設,紅四方、儀征化纖等讓中國人吃飽穿暖民生工程的探索建設,建峰集團等“三線建設”項目的發展改革以及青海鹽湖等西部大開發重點工程建設等,為安邦強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蘭州石化:攻堅克難煉“爭氣油” 建成新中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煉油廠
蘭州煉油廠建設現場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發展國民經濟迫切需要煉油化工產品。1951年5月,時任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的習仲勛同志在向中央提交的《關于西北石油勘測研究結果和開采意見的報告》中,詳細敘述了開發西北石油和在蘭州建設煉油廠的設想。
1954年春天,中央正式批準煉油廠建設在蘭州西固瞿家營;氮肥廠、合成橡膠廠建設在西固鐘家河。從此,蘭州煉油廠、蘭州氮肥廠、蘭州合成橡膠廠作為蘭州石化的前身,進入了國家“一五”期間重點工程項目。第一批籌建者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奔赴蘭州,面對施工條件差、機械化程度低的現狀,硬是靠人拉肩扛,在灘涂地上開始了一場大會戰。1958年9月,蘭州煉油廠建成投產,這是新中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煉油廠。
1957年9月,蘭州肥料廠(1956年2月,原重工業部批復文件中定名蘭州氮肥廠為蘭州肥料廠)與蘭州合成橡膠廠合并為蘭州化工廠。1958年11月,蘭州化工廠建成投產。1960年5月20日,生產出我國第一批丁苯橡膠,結束了我國不能生產合成橡膠的歷史。從此,西北大地上誕生了現代化煉油、橡膠和化肥工業企業,為新中國石油化工工業書寫了“精彩一筆”。
1960年,蘭煉首次生產出95號航空汽油。1961年,首次生產出1號航空煤油。1962年,首次生產出20號航空潤滑油。1963年,蘭煉研發干法尿素脫蠟技術,被譽為石油煉制技術的“五朵金花”之一。
心底涌動愛國情,胸中常懷報國志。60余年來,從煉“爭氣油”、產“第一膠”、“五朵金花開兩朵”、生產煉油催化劑,再到糧煤化工向石油化工轉變,一批批中國石油化工獨家產品在蘭州石化誕生,為我國石油化工產品國產化作出了重大貢獻。
紅四方:一個化肥廠解決一個公社問題 建成第一套800噸/年合成氨裝置
毛澤東同志視察合肥蜀山化肥廠
建國初期,百姓吃飯成為第一大問題。由于我國可耕土地有限,建設化肥廠得到政府高度重視。上世紀50年代中期,合肥蜀山化肥廠籌建并于1958年建成投產。這就是中鹽紅四方的前身。
1958年,根據原化工部副部長、化學家侯德榜提供的技術,合肥蜀山化肥廠自力更生上馬了一套800噸/年合成氨的生產實驗裝置。
1959年10月28日下午,中共中央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同志親臨合肥蜀山化肥廠視察。在參觀了該廠造氣、變換、精煉、高壓和合成車間后,毛主席贊賞說:“很好,大中小結合,一個化肥廠可以解決一個公社問題,一畝地幾十斤化肥就基本解決了,搞農業不搞化肥不行。”
1960年2月23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等同志來到合肥蜀山化肥廠視察指導工作。鄧小平視察紅四方不久,原化工部隨即派出專家組在企業蹲點解決合成氨裝置的生產矛盾。原化工部袁德榮司長在現場指導解決生產中出現的問題,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終于生產出合格的氨水。
之后,侯德榜又親率研究設計人員來到合肥蜀山化肥廠開展合成氨聯產純堿試驗,并于1971年獲得成功,建成了我國第一家小聯堿廠。
合肥蜀山化肥廠800噸/年合成氨實驗裝置的成功,和之后進行的小聯堿、小碳銨的攻關成功,為我國氮肥乃至化學工業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至上世紀70年代末,原化工部在全國推廣興建了1573家小氮肥企業,這在世界化肥史上是一個奇觀,成為打破西方國家長期封鎖的一把利劍。
儀征化纖:大膽創新解決穿衣大事 建成我國最大的化纖生產基地
滌綸一廠紡絲投產現場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 解決十幾億人口的穿衣問題,歷來是同解決吃飯問題同樣重要的頭等大事。
上個世紀70年代初,周恩來總理提出了“輕工重點抓紡織,紡織重點抓化纖”。這是把發展紡織工業的重點放到發展化纖工業上來的一次重大戰略轉移。
1978年4月11日,儀征化纖基地被列為引進成套新技術項目。同年7月4日,江蘇石油化纖總廠籌建領導小組和籌建指揮部正式啟動籌建。“三通一平”、設備引進談判工作等迅速展開。之后,受國家財力所限,儀征化纖工程被迫緩建。
為了救活儀征化纖項目,儀化建設者敢為人先,大膽創新,開創了國有企業“借債建廠、負債經營”的先河。1984年12月30日,儀征化纖滌綸一廠第一條聚酯生產線全線打通,生產出合格的聚酯切片。1985年4月26日,滌綸一廠第一條滌綸短纖維生產線投料試車成功,生產出合格的滌綸短纖維。
1990年,儀征化纖一、二期工程全面建成投產,形成年產50萬噸化纖和化纖原料生產能力,成為我國最大的化纖和化纖原料生產基地。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不透氣、不吸汗的缺點讓曾經一統天下的“的確良”襯衫逐漸被滌棉、純棉、絨布格紋襯衫等替代。儀征化纖也在不斷創新,同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等單位共同承擔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的超仿棉產品聚酰胺酯纖維,并于1995年三期工程全面建成投產。自此,我國擁有了世界先進的超仿棉產品。
建峰集團:“三線建設”保家衛國 核工業系統“軍轉民”的一面旗幟
816洞體主反應堆大廳
1966年,面對前蘇聯核武的威脅,在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的批準下,中國第二個核原料工業基地在涪陵區白濤開建,作為制造原子彈提供核原料的地下核工廠。作為三線建設的一部分,這項工程承載著“保家衛國”的重任。
1967年,一支神秘的特種兵部隊秘密進駐涪陵深山,開挖為生產原子彈服務的重慶816地下核工廠。6萬多名士兵和技術人員憑借愛國、奉獻、堅韌、開拓的精神,搭席為棚、鋪地為床、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經過18年轟轟烈烈的建設,在大山中造出了令人嘆為觀止的“世界第一人工洞體”。這是建峰集團的前身。
1984年,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旋律,根據國家戰略調整,“816工程”停建。“散”還是“干”?時任廠領導經過慎重研究,決定了“我們要靠自己闖出一片天”,建峰由此踏上了艱苦卓絕的第二次創業之路。
企業明確了“一干二抓三爭取”的發展戰略,從種蘑菇、做面包開始,到生產共用天線、大理石、凈水器,再到投產電解錳、自備電廠,企業一步步艱難地度過了“軍轉民”的陣痛期。1989年,建峰抓住國家引進大化肥的歷史機遇,經歷千辛萬苦,1993年建成了年產30萬噸合成氨、52萬噸尿素的大化肥項目,標志著建峰第二次創業的成功,建峰也成為核工業系統“軍轉民”的一面旗幟。
青海鹽湖:為鉀肥工業插上騰飛翅膀 建成百萬噸級鉀肥項目
2004年青海鹽湖鉀肥生產區
我國是名副其實的農業大國,為了滿足缺鉀耕地的生產需求,國家每年需進口鉀肥500多萬噸,僅此一項就要耗匯數億美元,發展鉀肥工業迫在眉睫。
在1996年開發出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反浮選冷結晶工藝技術、實現鉀肥產品升級換代后,2000年5月,青海鹽湖啟動百萬噸鉀肥項目開工建設。
為了高標準、高質量建好百萬噸鉀肥項目,青海鹽湖組織力量進行采鹵、輸鹵和反浮選冷結晶加工等重大技術攻關,與原設計相比,僅采鹵、鹽田、防洪渠、輸鹵渠等工程就減少投資上億元。
在占地2萬多平方米、安裝大小機器設備900多臺的鉀肥加工車間,項目建設不僅產品主物料均自流輸送,而且大膽采用榮獲“中國專利金獎”的反浮選冷結晶工藝,每天就可加工處理光鹵石原料4萬多噸,日產粒度大、品位高、水分低于1.5%的優質鉀肥達5000多噸。這一目前國內最大的鉀肥加工車間于2003年10月建成投產后,去年產量已達到90.2萬噸。我國鉀肥生產已經躋身世界領先水平。
實業報國精神,永恒的產業之魂,一個百年的上下求索,另一個百年的繼往開來!
一名共產黨員就是一面旗幟。潞安化工天脊集團(以下簡稱天脊集團)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硬任務,面對新使命、新要求、新作為,共產黨員們在生產經營中打沖鋒、在風險管控中守底線、在價值創造中挑大梁,全力書寫恪...
近日,由中原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天然氣開發研究所部署的通南巴區塊須家河組開發井—馬2-8井、馬303-3H井相繼壓裂投產,均獲日產10萬立方米以上高產氣,中原油田通南巴區塊日產量首次突破70萬立方米,規...
近日,中國石化寧夏能化公司與一當地企業正式簽署水權交易協議,完成首次水權市場化交易,實現降本增效600萬元。這是該公司踐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戰略的創新實踐,標志著企業在水資源精細化管理領域取得了新突...
7月1日,從中石化中原油田普光氣田天然氣凈化傳來喜訊,該廠硫黃儲運車間兩座總儲量達11.4萬噸的行業“巨無霸”,經過為期數月高風險施工的攻堅,于建黨104周年前夕圓滿完成檢修任務,重新披上嶄新“鎧甲”...
7月1日,江西心連心化學工業有限公司在該公司生產辦公樓隆重舉行2025年“七一”黨建表彰大會,江西心連心公司黨委書記劉廣棟、工會主席周永軍、總經理助理郭玉中等公司高層與全體黨員干部齊聚一堂,共同見證這...
7月3日,中國石油大慶油田采油二廠第二作業區測調班的青年員工們正在交流分享提高工作效率的心得體會,共同查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努力為作業區原油生產貢獻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