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在2025年江蘇三木集團創新發展大會上,來自光化學、高分子材料、生物制造、化工新材料、感光、涂料、輻射固化等多領域的院士專家齊聚一堂,圍繞行業前沿技術、發展趨勢與創新應用展開深入探討,為行業發展“把脈問診”,共尋創新突破路徑,助力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佟振合作題為《光化學為綠色合成提供強大支撐》的主旨報告。佟振合表示,綠色化學是化學的未來,其核心是“三少一多”,即少廢物生成、少能耗消耗、少危害、多利用可再生能源與資源。而光化學可通過高效、節能、安全和可持續的方式,推動綠色合成發展,助力解決能源與環境問題。具體來說,光化學可從四方面為綠色化學提供支撐:一是通過高選擇性、高原子經濟性反應減少廢物;二是反應在溫和條件下進行,減少能量消耗,光化學反應無需或只需小活化能,可在低溫或室溫進行;三是避免危險工藝,如光化學生產苯胺較傳統工業生產方法而言更加安全;四是利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資源,開展人工光合作用研究,如分解水制氫、二氧化碳還原、氮氣還原為氨等。在人工光合作用領域,我國建成全球首套千噸級液態太陽燃料合成示范裝置,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技術路徑。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北京化工大學教授楊萬泰圍繞高分子材料表/界面問題及表面分子工程這一主題展開介紹。楊萬泰表示,聚合物存在表面能低和反應惰性問題。通用材料如塑料制品、纖維、服裝、橡膠制品等均面臨表面難題;高等材料/器件如復合材料、生物材料、芯片、集成電路也存在界面/瓶頸問題。盡管表面改性在20世紀被列為重要發展方向,但現有技術(如電暈等離子體、火焰、干/濕氧化等)仍存在局限,由于缺乏高效的表面C-H鍵轉化反應,材料性能的提升與多元化應用受到制約,這成為行業發展的關鍵瓶頸。為應對上述問題,楊萬泰提出發展光感應表面C-H轉換反應的解決方案,該方案可將聚合物表面氫原子高效、快速轉變成單層羥基、氨基、環氧基、羧基、糖、多糖、多元醇等“廣譜官能團”體系。此外,楊萬泰還介紹了無紡布表面可見光接枝制備鋰吸附材料、可見光感應下表面活性接枝聚合等前沿技術方面的研究情況。
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陳堅圍繞生物制造引領未來產業發展作報告。他表示,生物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數字經濟之后的第四次產業浪潮,而生物制造則是實現生物經濟的重要途徑。生物制造致力于把生物技術的發現轉化為實際的產品、過程、系統和服務,可為化工、能源、材料、輕工、環保、醫藥、食品等產業創造新的制造模式和經濟形態。生物制造具有綠色、高效可持續等特點,以生物質為原料,利用菌種、細胞、酶等生物體代謝機能或催化功能,結合工程學技術原理實現目標產品的規模化生產和加工。近20年來,我國一直在大力支持發展生物制造。生物制造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其中化學品原料和未來食品是生物制造的兩大優勢應用領域。以未來食品中的新型蛋白為例,傳統食品蛋白供給(即養殖業)排放全球14.5%的溫室氣體和全球35%的一氧化碳,同時占用全球清潔水源的1/3。而新型蛋白則可實現工廠化生產,其微生物蛋白生產效率提高1000倍,節水90%以上,并不需要農藥化肥。在化妝品行業,由于生物制造能夠大幅降低生產成本,同時能夠以可再生資源替代化石能源,從根本上解決原料生產過程中的高污染問題,因此生物制造是化妝品原料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中國科學院院士、河南大學校長張鎖江(線上報告)就化工新材料產業發展方向進行展望。他談到,化工是創造新物質并實現大規模連續化制造的學科,為人類近現代文明做出不可或缺的重大貢獻。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斷加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化學工業向低碳化、高端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日益緊迫。在此背景下,科技教育人才成為國家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引領性支撐,全社會關注的焦點。當務之急是加快科技創新及轉化,引領支撐產業發展。張鎖江指出,在傳統模式下,研究院所、高校與企業的接力研發(即工程放大環節)將演變成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協同攻關的新范式。化學工程領域也將不斷向高端材料、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突破。
中國感光學會理事長張麗萍圍繞學會助力企業創新發展作報告。她表示,中國感光學會積極布局新技術領域,并面向經濟主戰場,推動組織廣大科技工作者投入到解決技術難題、促進技術轉移轉化工作中來,助力解決科技創新與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難題。學會積極為國家科技創新建言獻策,并開展科技成果評價和學會科技獎勵。同時,學會積極開展標準研制、制定與發布工作,出臺《中國感光學會團體標準管理辦法》,并將組織光刻膠、光催化等領域的成熟企業、科研院所、高校共同參與團體標準研制制定。此外,中國感光學會積極推動青年人才的舉薦和培養鍛煉,向中國科協輸送不同類型的人才候選人及項目;積極探索開展技術咨詢、協同攻關和技術轉化的途徑,助推企業及地方經濟發展。未來,中國感光學會將努力聚焦科技創新與產業經濟深度融合,面向地方、園區、企業等技術需求方,努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
中國涂料工業協會秘書長劉杰對中國涂料產業發展趨勢及產業政策進行了解讀。他介紹說,2024年,中國涂料行業主要經營數據增速變化趨勢呈現兩個特點,一是2024年涂料行業營業成本和非營業成本總體呈“前高后低”趨勢,為行業利潤總體增長留下空間,行業利潤增速在第三、四季度陸續回暖。二是涂料行業虧損企業數處于上升期,但虧損額增速逆勢走低,應收賬款增速基本平穩,細分領域企業分化逐步明顯,尤其是個別中小規模低端產品企業虧損情況日益嚴重。基于我國宏觀經濟趨勢及財政逆周期調節政策持續發力的影響,劉杰預判,2025年涂料行業下游需求增長仍有預期;預測涂料行業總體將穩中小幅增長,增長重點仍在工業領域,具體增速后期還要看相關政策實際落地成效反饋。外貿方面,涂料出口將繼續保持中高增速,重點聚焦功能性涂料產品。其中,鈦白粉行業由于受到國際反傾銷調查影響,出口地域分布將繼續由歐美逐步向拉美、非洲、東南亞等轉移;氧化鐵行業則受國際市場飽和影響,總體出口基本維持穩定。
江蘇集萃光敏電子材料研究所聶俊教授圍繞輻射固化行業發展及新應用作主旨報告。他表示,我國輻射固化行業在單體、樹脂、引發劑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尤其是價格優勢明顯。此外傳統的涂料、油墨產業也是我國的優勢產業。但在高端電子材料方面仍存在不足,創新應用稍顯欠缺,此外人才培養和聯合攻關方面均需加強。聶俊強調了創新的重要性,創新能夠解決共性問題,新產品、新技術、新設計可以帶來新思路和新應用。通過創新,一些共性技術問題,如氧阻聚與體積收縮等,有望得以解決。而在應用方面,輻射固化技術應用廣泛,傳統領域如涂料、油墨、膠黏劑等,新興領域如電子信息、生物醫療、新能源、3D打印等,均能帶來新的機遇,低能電子束固化、準分子固化技術等技術成為創新熱點。未來行業將向高端化、綠色化轉型,加強產學研合作、突破“卡脖子”技術至關重要。我國需鞏固優勢、突破瓶頸,搶占全球光固化產業制高點。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鄒應全圍繞企業創新與研發主題展開報告。他指出,當前中國制造業規模位居世界首位,技術也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以成本和價格為主的競爭模式仍普遍存在,許多關鍵原材料依賴進口。針對這一現狀,鄒應全強調,企業創新的緊迫性和重要性。目前,企業創新發展路徑多樣,產學研合作通過成果轉讓、技術開發、共建科技實體、科技咨詢與人才培養等模式整合資源,但存在成果轉讓成功率低、共建實體因目標差異推廣困難等問題。因此,實力雄厚的企業可自辦研究院,專注于技術研發、攻關、轉化及前沿研究,與大學構建“人才輸送—成果轉化—需求反饋”的合作閉環;預算有限的企業則可在大學設立研究院,借助高校的基礎研究、人才和設備優勢開展研發。企業需根據自身實力和需求選擇創新路徑,通過多元合作與科學管理,將技術優勢轉化為產業競爭力,實現創新驅動下的長遠發展。
江南大學劉仁教授分享了校地企協同創新模式的江南實踐經驗。劉仁介紹了點對點、點對線、點對面以及點對體等多種技術轉移創新模式。點對點模式是高校與企業直接合作,校企發揮各自優勢,開展持續性全方位合作,形成創新合力。通過該模式,江南大學與企業先后成立370余個校企聯合實驗室(研發中心),共同開展科研攻關和技術服務;點對線模式是以高校為起點,以技術轉化全過程為線,通過高校提供物理空間,企業將研發中心設立在學校,實現創新鏈與產業鏈的無縫對接,快速將科技成果轉化為企業生產力;點對面模式是以高校為點,對應技術接收方的整個層面,通常在產業集中度較高的市、區、縣等設立地方技術轉移分中心,實現優勢學科對產業聚集地的全覆蓋;點對體模式是以高校技術資源為點,對應因技術成果轉移需求設立的特定實體機構,如地方產業研究院(所),該模式可彌補區域科技資源不平衡,縮小高校、地方、企業間的需求差異,實現公共服務、成果轉化、人才培養、決策咨詢等功能。
南昌航空大學教授梁紅波圍繞復合材料在低空飛行器中的應用進展作報告。他介紹說,低空經濟以低空飛行為核心,全球無人機市場規模從2013年的8.21億美元迅猛增長至2022年的179.15億美元。直升機、無人機、eVTOL等低空飛行器對輕量化材料需求迫切,而復合材料具有密度低、比強度高、比模量大等特點,應用于飛行器可減重30%
~
40%,且復合材料在低空飛行器結構中的占比超70%,遠超傳統飛行器。預計未來六年,低空飛行器行業對復合材料的需求將大幅增長。此外,梁紅波還介紹了復合材料在機身、機翼、旋翼等部件的應用,以及輻射固化、連續增材制造、中低溫快速固化等關鍵技術。例如,電子束固化技術能將固化時間從數小時縮短至數分鐘,能耗低且殘余應力小;連續增材制造無需模具,可一體化打印復雜蜂窩結構,提高生產效率;中低溫快速固化技術通過樹脂基體改性和固化工藝創新,實現材料高性能與快速固化的平衡。他指出,當前復合材料應用面臨工藝瓶頸、環境適應性差、成本較高及功能集成不足等挑戰,未來將朝著超低溫快速固化、智能化功能集成、綠色可持續及規模化生產方向發展,進一步推動低空經濟的輕量化與技術升級。
江蘇省化工協會監事會主席趙偉健的主旨報告聚焦江蘇化工產業如何應對結構性矛盾展開。趙偉健表示,近年來,江蘇化工園區發展加快,產業集中度和整體競爭力不斷提升,產能產量快速增長,30余種大宗基礎化學品和通用材料的產能產量穩居全國前二。但江蘇化工產業面臨增產不增效、增數不增利、增量不增益等發展瓶頸。同時,還存在結構性矛盾,功能性膜材料、高端聚烯烴等高端化工品自給率不足。談及應對措施,趙偉健提出,首先要做好“斷舍離”,推進淘汰落后、設備更新、綠色轉型、產品提檔、布局優化“五大行動”,推動傳統產業煥新;其次,產業需實現“負重轉型”,在全球經濟格局調整期,傳統化工產業升級是突破外部制約、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最后,要提升精準投資能力,將資金投向高端、差異化、綠色化學領域,以及智能化、大數據賦能和前沿技術領域。
(文字由趙曉飛編輯整理,圖片由宜興融媒提供)
中化新網訊7月4日,第十四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現代石化專業賽新聞發布會在湖南岳陽舉行。本次大賽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湖南省科學技術廳、岳陽市政府聯合舉辦,主題為“綠創石化,智領未....
近日,嵐澤能源千噸級費托合成航煤餾分油中試裝置順利通過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72小時現場考核,費托合成航煤餾分油前沿技術邁出了從實驗室向產業化發展的關鍵步伐。
中化新網訊日前,中控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控技術)聯合湖北三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湖北三寧),利用工業人工智能(AI)大模型在硫磺制酸車間的智能化、無人化方面實現突破,人工操作頻次從過去....
近日,采用國家能源集團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院外給電子體技術,國能新疆化工有限公司生產的GX2026S聚丙烯新牌號產品在用戶工廠實現連續長周期穩定生產地毯絲,產品拉絲速度達2600米/分鐘,超客戶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