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由《中國化工報》社有限公司主辦的2025全國雙氧水產業鏈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大會在大連召開。來自雙氧水行業企業代表和科研院所專家濟濟一堂,探討如何實現本質安全,分享前沿工藝技術發展,為行業未來發展提供助力。
近年來,數次安全事故給行業敲響了警鐘,如何通過技術創新、工藝改造、流程管理等手段提升行業本質安全水平,是本次大會的首要議題。
中國化學品安全協會專家梁汝軍依據《酸堿交替固定床過氧化氫生產工藝改造項目安全風險防控要點(試行)》提出要淘汰酸堿交替工藝,優先選用流化床技術;改造后必須實現全流程自動化控制,非必要不設堿洗再生系統。同時,在具體安全措施、參數控制和監管流程等方面,文件也作出了明確規定。
[同期聲] 中國化學品安全協會專家 梁汝軍
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賈學五從具體工藝環節出發,指出雙氧水生產環節存在四大核心安全風險。首要風險是過氧化氫分解爆炸,占國內相關事故原因的43%,主要由系統內部堿控制不當或外部引入金屬離子、粉塵等雜質引發失控分解導致。同時,高濃度過氧化氫的凝聚相爆炸、氧化尾氣氣相燃爆、氫氣燃爆等安全風險也較為突出。對此,他強調須嚴格控制系統雜質、規范設備置換操作,并落實《要點》等行業規范要求。
要實現本質安全,工藝技術的創新升級必不可少。江蘇中煦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牛軍波介紹說,中煦科技專注于雙氧水工藝研發與設備制造,該公司創新采用全酸性固定床工藝替代傳統酸堿交替工藝,確保系統全程弱酸性運行,從根本上杜絕了因堿液串入導致雙氧水分解爆炸的重大安全風險。同時,構建嚴密防護體系,實現全流程自動化升級。
[同期聲] 江蘇中煦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劉其祥
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工藝工程發展部黨支部書記、副主任高國華談到,由中石化研發的流化床過氧化氫成套生產技術已取得重大突破。該技術包括四項核心創新:一是首創蒽醌加氫微球高強度高催化劑,二是采用高產能工作液,三是開發外環流流化床反應器、高通量精密過濾器等關鍵設備,四是建立全酸環境本質安全體系,開發系列安全技術,從源頭降低燃爆風險。
瑞典凱美拓工程技術公司CEO王鳳瑞表示,該公司的流化床雙氧水技術采用獨特的漿態流化床設計,催化劑損失低且鈀金回收率達99%,無需停車再生。其第三代技術將氫效提升至18克/升,單套裝置年產能可達20萬噸(折百),且原料消耗顯著降低。他強調說,本質安全是該技術的核心優勢,全流程酸性環境可徹底消除降解隱患。
贏創運營有限公司活性氧業務線、全球項目和市場總監龔建指出,贏創是全球最大雙氧水生產商之一,年產能超100萬噸(折百)。其流化床雙氧水技術采用高性能工作液和優化的工藝設計,具備低能耗、高安全性及高產品純度的特點,已成功應用于吉林23萬噸級工廠等多個項目。
烷基蒽醌是蒽醌法制雙氧水技術的核心要素之一,其性能直接影響工藝技術的進步。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過程工程研究室副主任鄭博談到,其研究團隊在深入剖析蒽醌法工藝存在的痛點和難點,發現其根源在于蒽醌的溶解性和穩定性,由此提煉出新型高性能蒽醌結構的設計思路,成功首創出烷基化—氧化法制備新型蒽醌技術。
雙氧水生產工藝多樣,不同工藝所面臨的安全風險也不盡相同。索爾維ICC項目總監任斌認為,當前國內部分企業的安全評估存在流于形式、未深入分析具體危險場景等問題,應要根據詳細工藝流程做好深度工藝安全分析(HAZOP/LOPA)工作, 在建造和生產運行過程中,也需嚴格監管,規范操作。
來自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北京化工大學、北京工業大學、石家莊波特無機膜分離設備有限公司、中化環境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等科研機構、工程技術等單位的專家分別做了精彩發言。
(王靜 蘇建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