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城夏韻,汾水泱泱。盛夏的太原,見證了一場關乎我國現代煤化工產業向新向綠轉型發展的深度對話。6月15日,第二屆能源·化工強國大會在這里拉開帷幕,業界專家云集,他們的目光聚焦于同一個核心課題——“十四五”即將告竣,“十五五”征程將啟,現代煤化工產業應該如何高質量發展?
圖為會議現場
高端發展:延鏈“攀高”提升價值
現代煤化工產品需要撕掉“低端大宗商品”的舊標簽,走高端化發展道路。
“煤化工產業應發揮自身優勢,實現與石油化工差異化發展。”內蒙古伊泰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李俊誠表示。他建議重點關注α-烯烴、特種油品、功能材料等石油化工難生產的產品,實現產業鏈向高端延伸。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所所長楊超對其表示贊同。他認為,現代煤化工產業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是今后一段時間內的“主旋律”,團隊在電子級磷酸生產、過程強化等關鍵技術方面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航天長征化學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朱玉營分享了該公司圍繞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開發應用大型化、高壓化、半廢鍋氣化技術、電解槽耦合技術的成果。他建議企業要提前布局新興技術,為未來的產品和服務升級以及業務轉型做好準備。
“天然堿產業具有綠色、節能、降耗、減排等特點,天然堿法制純堿是純堿行業低碳轉型的有效路徑。”內蒙古博源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陳迎春說。
“寧東基地正發展電子化學品、聚氨酯等系列產業鏈,2024年,寧東基地精細化工產業產值占比達13.9%,已經集聚了一批精細化工領軍企業。”中國工程院戰略咨詢報告執筆組成員、中國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正高級經濟師楊學萍介紹。
綠色攻堅:降碳節水助力“雙碳”
煤基能源化工作為我國能源安全的壓艙石,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中肩負著重要使命,以綠色轉型和數字化轉型為主的新型工業化轉型發展將是現代煤化工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重視二氧化碳副產物治理和節約水資源成為專家多次提及的話題。
現代煤化工產業向綠色環保轉型迫在眉睫。正如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所言:“現代煤化工是推動能源安全高效、清潔低碳發展的重要途徑,要將現代煤化工產業置于推進綠色發展、實現‘雙碳’目標的大局之中。”
這一主張與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吳吟的觀點相得益彰。他指出:“推動煤基能源化工高質量發展的思路是以安全保供為前提、提高效率為宗旨、經濟可行為基礎、科技創新為引領,堅持系統觀念,支撐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和綠色智慧節能為導向的新型能源體系建設。”
他特別提及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突破的二氧化碳加綠氫制甲醇技術,“綠色甲醇作為極具潛力的清潔低碳燃料和化工原料,正逐漸成為能源革命中的焦點,其技術成熟度與經濟性已具備一定的產業化基礎。”
綠氨綠醇是煤化工產業的熱點。中國氮肥工業協會理事長、石油和化工規劃院原院長顧宗勤列舉出一組數據:現有全國合成氨和甲醇生產排碳量各約2.2億噸,占化工行業的50%,排碳量居化工產品之首。他建議,綠氨綠醇發展要穩妥示范、理性發展,并配套制定相關行業標準。
這些觀點在陜煤集團的實踐中得到呼應。陜煤集團總工程師尚建選分享了陜煤在低階煤分質利用方面的技術突破,其立足低階煤結構特點,開發出一條低耗能、低碳排的綠色高效分質轉化利用路徑,正在探索低階煤分質利用與新能源融合發展的關鍵技術。
清華大學的張建勝教授則從技術角度指出現代煤化工產業綠色發展的方向:“以煤氣化反應過程為例,應增強反應調控和能效利用水平,研發高效低碳新工藝,并推動煤氣化與綠色技術深度耦合。”
數智賦能:AI驅動產業轉型
當煤化工遇上人工智能(AI),會碰撞出怎樣的新機遇?
“未來能源的勝負手不再是地下資源儲量,而是云端算力的高低!”國家發改委原能源局局長徐錠明疾呼,“能源行業全員人工智能培訓已刻不容緩。”
上海全應科技有限公司正在親歷這一過程。其董事長夏建濤介紹道:“公司團隊針對熱電生產依賴人為經驗、系統能效難以優化等問題,開發出熱電智能大腦,為煤電廠裝上了‘智慧大腦’,目前該系統已實現全廠自動投用率超99%,系統能效提升逾1.7%。”
煤炭工業規劃設計研究院首席專家吳立新強調,人工智能輔助技術是現代煤化工產業創新發展的技術手段。在研發端,人工智能可輔助高附加值化學品、煤基碳材料、化工設備的工藝路徑設計及模型訓練,通過優化技術條件篩選與催化劑研發,大幅提升實驗效率;在生產端,人工智能可進行工藝控制、設備診斷、能耗管理,全局優化,并助力減碳。
大會落幕,求解仍在繼續。正如一位參會代表所言:“這場大會不僅是思想的碰撞,更是探路‘十五五’發展方向的‘及時雨’。”
中化新網訊7月4日,第十四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現代石化專業賽新聞發布會在湖南岳陽舉行。本次大賽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湖南省科學技術廳、岳陽市政府聯合舉辦,主題為“綠創石化,智領未....
近日,嵐澤能源千噸級費托合成航煤餾分油中試裝置順利通過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72小時現場考核,費托合成航煤餾分油前沿技術邁出了從實驗室向產業化發展的關鍵步伐。
中化新網訊日前,中控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控技術)聯合湖北三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湖北三寧),利用工業人工智能(AI)大模型在硫磺制酸車間的智能化、無人化方面實現突破,人工操作頻次從過去....
近日,采用國家能源集團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院外給電子體技術,國能新疆化工有限公司生產的GX2026S聚丙烯新牌號產品在用戶工廠實現連續長周期穩定生產地毯絲,產品拉絲速度達2600米/分鐘,超客戶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