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有433款大模型提供服務
中化新網訊 在日前召開的2025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副主任王京濤介紹,截至目前我國已經有433款大模型完成備案,并上線提供服務。與會專家表示,大模型備案數量激增印證了我國大模型研發能力的躍升,為我國數據要素與產業場景深度融合打下了堅實基礎,推動我國人工智能(AI)產業邁入規模化應用新階段。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鄧麗姝認為,我國AI大模型發展形成了較完整的產業體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目前,我國已形成涵蓋基礎層、模型層、應用層的大模型產業布局,貫通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商業應用的大模型創新鏈、產業鏈實現融合發展。與此同時,我國大模型低成本高效能的特質疊加開源戰略,推動大模型向普惠性融合創新基礎設施轉化,暢通了AI技術應用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有力促進大模型向生產端、服務端、消費端應用滲透,提升了中小企業應用率。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創新發展戰略所研究員王凱表示,AI大模型讓數據使用能力大幅提升?!按饲昂芏囝I域都面臨大量的數據集合在眼前,卻很難切入分析的問題。AI技術切入后,不僅是數據分析,更是一種新知識的產生。因為這種分析是系統的、深入的、全面的、交叉的、關聯的。”王凱說。
談及AI與制造業的雙向賦能,與會專家普遍認為,我國門類齊全的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為大模型深度創新應用提供了精深場景支撐;智慧制造、智慧醫療、智慧交通等未來產業在多模態數據處理、跨領域場景融合、高水平智能迭代等方面的復雜場景需求,反向拉動大模型進行高精度、高水平的迭代升級。
“在AI、大數據等新一輪科技變革中,數量眾多的互聯網平臺企業推動科技創新走向前沿,展現了強勁的競爭力。”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政府經濟管理教研室副主任汪彬說,隨著我國AI大模型廣泛深入滲透,產業數字化轉型向產業智能化、融合化、生態化加速躍升。在工業領域,制造業企業利用AI大模型基于訂單、物流、庫存等多源數據預測需求波動,有效縮短產品庫存周期,大大節約了成本。他認為,我國憑借多年來的技術積累,已從應用端逐步向底層技術突破,尤其是各種外部環境壓力,倒逼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這在AI大模型領域體現得特別充分。今后,企業將越來越注重底層技術開發和基礎研究,為AI的進一步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6月21日,在興隆臺采油廠新能源項目部員工的操作下,雙229-34-77分布式光伏電站無線測控終端數據完成上傳,標志著這座遼河油田聯合油建公司電力分公司,建成的具備前端數據采集與遠程控制能力的分布式光...
近日,河南平煤神馬東大化學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大化學)自適應數據驅動模型預測控制(ADMC)熱電智能調控系統正式交付并投入使用。該系統借助上海全應科技有限公司第五代ADMC智能調控系統,實現了設備自動...
近日,江西贛鋒鋰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贛鋒鋰業)經企業自主申報、評估機構現場評估、合規性審查和專家復核等環節,獲得江西省制造業企業數字化發展水平L8級認證。評審專家認為,集團部分數字化環節已達最...
6月24日,中國石油浙江銷售儲運分公司(以下簡稱浙江儲運分公司)依托大集中ERP系統,成功完成東恒、宇杭、溫州中油三家單位倉儲費支付,金額總計517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