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連續11年穩居“中國化工園區20強”的背后,一座聚焦發展高端新材料產業的綜合型化工園區應如何筑牢安全發展的生命線?濟寧新材料產業園區用一套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云計算技術的綜合智慧應急監管平臺給出了答案。
“自運行以來,平臺累計閉環處置有效安全報警3592次,及時預警風險7次,通過構建‘線上智能預警+線下精準處置’的融合體系,園區正在以智慧化的監管方式為我國化工園區發展提供經驗。”近日,濟寧新材料產業園區智慧化平臺負責人陳海英表示。
智慧平臺:涵蓋七大基礎功能
2019年,濟寧新材料產業園區啟動綜合智慧監管平臺建設;2020年5月,一期工程投入運行并進入24小時值班值守的平戰結合管理模式;同年10月,園區獲得“智慧化工園區試點示范單位”稱號。2022年,該園區進一步對標應急管理部關于重大安全風險防控的要求,追加資金對系統功能進行升級。
目前,濟寧新材料產業園區綜合智慧應急監管平臺涵蓋七大基礎功能:一是安全基礎管理模塊通過信息匯聚、統計分析等方式實現園區內企業安全管理體系運行狀態評估;二是重大危險源管理模塊全面覆蓋園區、企業和重大危險源,為園區安全生產提供保障;三是雙重預防機制管理模塊則構建園區企業風險清單,明確風險等級與管控措施;四是特殊作業管理模塊通過視頻智能分析和移動單兵設備辨識預警危險及隱患,可智能調度和協調作業;五是封閉化管理模塊實現對園區公共區域外來風險的實時監管,形成封閉化管理體系;六是敏捷應急管理模塊采用平戰結合的管理模式,平時應急保障有序,戰時應急處置高效;七是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氣體監測預警模塊完成對園區內氣體泄漏監測預警、公共管廊安全風險監測、公用工程安全風險監測以及相應的報警閉環處置。
據陳海英介紹,該平臺的創新實踐吸引了全國各地20余批次的同行前來考察“取經”。園區還深度參與《化工園區智慧化評價導則》的制定工作。
智能眼睛:24小時不間斷巡航
“24小時不間斷巡航的5臺高空瞭望、3臺鷹眼及2臺大范圍速掃設備是園區的‘智能眼睛’。”陳海英介紹說,這些設備將人工智能技術與熱成像報警功能相結合,達成園區日常監管與應急場景下的秒級定位。平臺可全天候對園區內全部企業進行安全巡檢,對園區運行的整體安全態勢、報警監測、風險承諾等指標進行評分,實現安全報警的閉環管理。
針對園區內的重大危險源區域,平臺通過接入121路攝像頭,設置1561個涵蓋溫度、液位、壓力、有毒可燃等指標的企業安全點位,對重大危險源、重點監管工藝及危化品進行實時在線重點監管。目前,平臺已實現平均每5分鐘對2000路視頻進行智能巡查。
針對企業生產運行效果,平臺設置了雙重預防機制管理體系,整合企業數據并進行自動分析,對企業進行四級量化評價并開展定期檢查與監督提醒。針對運行不達標企業,平臺診斷后將告知管理人員,網格員線下督導并錄入檢查記錄,形成線上線下融合機制。
此外,平臺還審批、管理、分析特殊作業流程,并配備視頻監控,對第三方單位準入、人員證書核驗、應急物資定期巡檢等內容自動分析并預警,為園區安全監管保駕護航。
實戰礪劍:企業隱患整改率達100%
歷經實戰檢驗,濟寧新材料產業園區綜合智慧應急監管平臺通過線上線下閉環管理,已展現出安全防控效能與深遠的治理價值,為園區行穩致遠鋪就了安全基石。
該平臺高效打通園區內24家危化品企業“五位一體”安全信息化平臺對接路徑,全面收錄了企業靜態數據和生產過程中的動態數據,實現企業數據信息的一鍵搜索,即“點”即查,即時了解,做到數據信息一張圖,為監管工作人員信息數據的互通和對接提供便利。
為輔助安全日常監管,園區成立應急指揮中心,在“建”中“用”、在“用”中“改”,不斷優化提升平臺各項功能,累計優化功能項120余處,企業隱患整改率達100%。
通過打造先進的風險監測預警模型,濟寧新材料產業園區已全面整合并構建了智慧化功能應用體系,為園區內各個部門提供一體化、高效能的信息化輔助支持,促進了園區在安全生產流程監管、環境保護與治理以及治安與消防管控等多個維度上的精細化管理水平躍升。
近日,在湖南省長沙市舉行的望城經開區推進“智賦萬企”暨實施“數智賦能強企”三年行動計劃啟動儀式上,《望城經開區實施“數智賦能強企”工作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和《...
近日,為進一步提升園區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意識和安全管理水平,宜都高新區組織園區44家企業主要負責人及安全總監等80余名關鍵崗位人員,聚焦化工安全,開展專題賦能培訓,為園區高質量發展筑牢安全防線。
日前,鹽城市人民政府發布《鹽城市國家碳達峰試點建設推進方案》(下稱《方案》)。《方案》明確,到2028年,3個零碳園區碳排放總量逐年下降,基本建成1個以上國家級零碳園區。
近日,天津市生態環境局聯合天津港保稅區管理委員會,在天津渤海石化有限公司舉辦“環境應急·2025”天津市突發環境事件暨天津港保稅區“一河一策一圖”成果應用環境應急演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