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從中新天津生態城新聞發布會獲悉,中新天津生態城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機遇,緊緊把握人工智能前沿發展態勢,深入實施“生態+智慧”雙輪驅動發展戰略,在城市治理、智慧能源、智能制造等多個領域實現了人工智能應用創新。特別是近年來,生態城充分發揮清華大學天津電子信息研究院(以下簡稱“清華天津電子院”)的載體功能,推動多項人工智能核心技術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揚優勢 核心技術攻關突破
“這款AR眼鏡從外形看與普通眼鏡并沒有太大區別,它的奧秘都藏在這看似普通的鏡片里,我們將微納光芯片壓印到鏡片上,不增加眼鏡的重量,就可以將導航、翻譯等信息在鏡片上實時呈現,這項技術也獲得國家顛覆性技術創新項目支持……”在華慧芯科技集團的展廳,工作人員正在向到訪客戶介紹其超結構芯片在現實中的應用。
作為清華天津電子院的首個產業化項目,華慧芯自2017年11月在中新天津生態城成立以來,不斷突破光電子領域的技術壁壘,研制出世界首款實時超光譜成像芯片,牽頭實施“光電芯片壓印母版”項目,建成我國首條跨材料體系光電子芯片生產線,先后取得50余項專利,研發生產出超過50種國際領先的光電芯片產品,服務了600多家科研院所和企業。目前,華慧芯的產品被運用在光通訊、增強現實、自動駕駛、智能手機等各種終端市場。
華慧芯科技集團的董事長曲迪博士畢業于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用清華的智慧做芯片”是“華慧芯”名字的由來,也是華慧芯創立的初衷。
托清華大學的校友資源,在清華天津電子院的孵化下,一批與華慧芯和它思科技共同成長的人工智能項目在生態城加速涌現。湃方科技基于邊緣計算自研了一款用于物聯網終端的高效能AI芯片,為工業設備制造商、使用商打造了一套完整的“端-邊-云”設備AI解決方案;見合八方面向智慧高速路側感知、光通信、光感知等領域技術痛點,自主研發了半導體光放大器光芯片,填補了國內空白;清思智能突破人工智能算法瓶頸,正積極打造一款用于重點人員軌跡分析的大模型。截至目前,清華天津電子院挖掘各類成果轉化項目118個,在津孵化企業43家。
育新機 “新質”未來前景可期
中新天津生態城開發建設16年,始終將“創新”作為先行的底氣和發展的動力,堅持智慧城市建設與智能科技產業融合發展。
2008年開發建設之初,中新天津生態城就制定了《智能城市規劃》;2015年,借鑒新加坡智慧國經驗,編制《脈動城市總體規劃2015—2020》;2018年,啟動新型智慧城市規劃編制;2019年確立“生態城市升級版、智慧城市創新版”雙輪驅動發展戰略;同年,工信部將中新天津生態城納入國家智慧城市典型地區。2020年,中新天津生態城被科技部確定為天津市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的核心區。2021年,中新天津生態城正式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規劃》,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社區、智能能源管理等人工智能應用場景不斷豐富;同年,天津濱海新區獲批工信部支持建設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中新天津生態城作為重要組成部分,為先導區的創建和評估提供大量案例支撐。
目前,中新天津生態城以智能科技服務為代表的3大主導產業成龍配套,數字經濟、新能源與智能網聯等6大特色產業聚鏈成群,初步構建起“3+6”的綠色低碳產業體系。同時,中新天津生態城持續攻關科技前沿,全面實施“培苗育林”行動,培育雛鷹、瞪羚395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514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45家,科技創新的家底更加堅實。
去年8月,國務院正式批復中新天津生態城建設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升級版實施方案;10月18日,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正式落戶綠創園。今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將“加快北京城市副中心、中新天津生態城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建設及雄安新區綠色發展城市典范建設”。當前,國家重大戰略、國家重點項目、國家重要使命正在中新天津生態城持續疊加、融合賦能,下一步,中新天津生態城將堅持創新驅動、場景牽引、載體支撐、政策保障,繼續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加快打造人工智能產業新高地,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善作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