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開的航天長征化學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客戶大會上,中國氮肥工業協會理事長顧宗勤指出,我國能源、石化等傳統產業正面臨國內外低碳轉型壓力,發展綠氨綠醇成為破解合成氨、甲醇生產高碳排放的核心路徑。
然而,當前我國綠氨綠醇產業在技術水平、市場培育及經濟性等方面仍有待加強。對此,顧宗勤建議行業企業要把握新能源產業帶來的機遇,已建項目盡早投產運營,未建項目則避免盲目跟風,同時杜絕將綠氨綠醇項目作為獲取其他項目審批的“跳板”行為。
綠氨綠醇成高碳排“破局密鑰”
“在國內外政策導向促使綠氨綠醇發展成為必然選擇的同時,綠氨綠醇也是解決風光電消納難題的關鍵。”顧宗勤表示。
從國內來看,“雙碳”目標引領下,我國已從能耗“雙控”轉向碳排放“雙控”。我國合成氨和甲醇生產的碳排放量均高達約2.2億噸,占化工行業碳排放總量的50%,位列化工產品之首。而綠氨綠醇作為低(零)碳燃料和原料,無疑為行業減排提供了重要方向。此外,化工行業納入“碳市場”也已指日可待,這進一步凸顯了發展綠氨綠醇的緊迫性。
在國際層面,歐盟環保政策的影響日益凸顯。歐盟2021年推出的“Fit for 55”減排一攬子方案,要求航運企業購買碳排放配額的比例從2024年的40%逐步提升至2025年的75%,2026年更是要達到100%。根據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實施細則,2026年將正式征收“碳關稅”,化肥、氫行業等首批納入征收范圍的行業,面臨著巨大的出口壓力,發展綠氨綠醇成為應對“碳關稅”的重要舉措。
此外,我國部分偏遠地區風光電資源面臨消納難題,因此綠氨綠醇成為實現能源轉化與利用的關鍵選擇。目前綠氨、綠醇大部分產能集中在內蒙古、新疆等北方地區,依托陸上風光資源,形成綠電制綠氫和綠氨一體化發展模式,但產業布局有待進一步拓展。
技術與市場還需雙重發力
顧宗勤指出,盡管近兩年陸續有裝置建成投產,但我國綠氨綠醇目前仍處于市場培育階段,原料碳的綠色屬性是難點所在,生物質路線的技術裝備也有待進一步提升,綠醇價格和經濟性存在極大不確定性。
在工藝技術方面,綠氨綠醇生產主要采用電解水工藝和生物質工藝。電解水工藝中,電解槽技術雖已相對成熟,但風光電資源不穩定,儲電技術滯后,氫氣儲存體積大、成本高,大型管道輸送技術尚未得到充分實踐檢驗。生物質工藝則大多不夠成熟,目前僅有內蒙古易高公司的生物質法沙柳生產甲醇技術獲得歐盟認可。
經濟性問題同樣突出。盡管目前電解水制氫與化石能源生產的灰氫在成本競爭上已接近,但眾多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顯示,在當前新能源電價和零碳稅的情況下,若綠電成本按0.30元/千瓦時計算,電解水制氫的成本是煤頭的2至3倍,下游用戶較難接受。只有當電價降至0.15元/千瓦時左右時,才有可能與現有的煤氣化制氫成本相持平。
從長期發展來看,綠氨綠醇行業前景也存在不確定性。近一年,全球眾多綠氨綠醇項目出現停產或延期情況。例如,埃克森美孚和殼牌因主營業務利潤下滑,綠氫項目推遲;丹麥沃旭能源公司利用瑞典北部海域風電建設的歐洲最大綠醇項目也因市場發展不及預期且未能與用戶簽訂長期合同而停工。
多方協同穩步探索新路徑
面對困境,顧宗勤建議行業企業把握新能源產業發展機遇。
“隨著太陽能電池板原材料和智能化操作技術價格下降,新能源單價大幅降低。目前,風電和光電裸電成本在0.05~0.06元/千瓦時,輸送到電解槽后約為0.20元/千瓦時。同時,新疆、浙江、山東等地電力市場已出現負電價。展望未來,儲能成本有望從現在的0.3元/千瓦時降至0.1元/千瓦時。此外,政策層面也將促進新能源和綠氨綠醇的發展,即小型新能源項目可進行市場化運作,能自主與用戶結合,無需通過大網。氨醇企業可與當地新能源企業并網,獲取更便宜的電價。”顧宗勤說。
在發展策略上,顧宗勤提出,綠氨綠醇產業應堅持穩妥示范、理性發展原則,積極探索新技術路徑,如中國科學院的電催化還原N2與水中氫合成NH3技術,以及美國現在研究的“黃氫”技術等。已建成的綠氨綠醇項目要加快投產運營,避免重宣傳、輕建設與生產的現象。政府在審批項目時需保持理性,對于技術和效益不成熟的項目,可在一個地區少量試點,防止投資浪費。此外,還要持續完善綠氨綠醇標準體系,中國氮肥協會去年已發布《綠色合成氨分級標準》《綠色甲醇分級標準》,未來還需進一步細化和優化相關標準,為產業健康發展提供保障。
日前國家統計局公布了6月份中國采購經理指數。從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來看,指數連續兩個月上升,制造業景氣水平持續改善,景氣面有所擴大。
近日,新疆吐魯番市高昌區發改委發布恒逸能源科技(吐魯番)有限公司240萬噸/年高品質纖維用煤制乙二醇項目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公眾參與信息公示。
中維化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維化纖”)完成數億元B輪融資。本輪融資由容億投資、尚頎資本、上汽集團戰略直投基金及中建材基金聯合投資,標志著資本市場對中維化纖技術實力與市場前景的高度認可。
5月以來,國內煤焦油(主要指高溫煤焦油)市場在兩個月來的連續下探后止跌回穩,由5月初的主流成交價3100元(噸價,下同)步入整理階段。截至6月底,煤焦油主流成交價震蕩調整至3300元左右,期間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