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科普聯盟的成立為全行業形成良好的科普氛圍帶來積極影響。業內專家、企業紛紛響應,為“美麗化工”正名,為宣講化工知識奔走;同時,也為科普聯盟未來的工作提出了新思路。本報記者采訪了部分在科普領域作出貢獻的行業專家,以及走在科普隊伍前列的企業,讓我們一起看看他們分享了什么科普經驗,又對行業科普的下一步有些什么見解。
“要結合社會熱點搞科普”
——訪中國化工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楊元一
本報記者 李曉巖
2016年6月5日,公益性化工科普組織——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科普聯盟在北京成立。作為該聯盟的發起單位之一,中國化工學會在過去的一年里依托行業專家力量,聚焦化工熱點問題,化工科普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為引導公眾科學認知化學工業、維護化工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日前,記者采訪了該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楊元一。
“社會熱點事件是開展科普活動的最好時機,科普工作一定要與社會熱點事件結合,這既能顯著提升科普活動的公眾關注度,同時還能使科普知識獲得最好的傳播效果。”這是楊元一對開展化工科普工作最深刻的一點體會。
近年來,我國公眾對于環境保護和安全衛生的公共認知不斷增強,一些石化、化工環境污染及安全事故的出現,使石化和化工行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輿論壓力。“為了加強石化知識的科普,提高民眾認知水平,我們學會及時響應社會熱點,爭取在第一時間發布權威科學解讀。”楊元一向記者介紹說。
針對PX事件帶來的影響,化工學會與多家單位聯合舉辦了中國PX發展論壇,掀起了當時的石化輿論保衛戰,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等50余家主流及專業媒體發布相關報道、評論近千篇;編撰制作PX科普宣傳冊,發放幾千冊,為全社會科學認知PX作出了積極努力。
針對北方地區大面積霧霾事件,化工學會在第一時間組織專家討論并撰寫《霧霾科普解讀》等科普資料。他們一方面向央視、新華社等主流媒體的記者發送;另一方面,在《中國化工報》《中國化工信息》周刊等具有行業影響力的媒體上發表,并通過微信等新媒體進行傳播,用業內專家的權威解讀以正視聽。
“8·12”天津危險化學品爆炸事故發生后,化工學會根據科協要求,聯合科普中國微信平臺第一時間發布了3篇科普文章——《關于危險品,我們應該弄清楚什么》《總理問:“我聞到的是什么”,天津爆炸現場氣味為何物?》《天津港爆炸事故中危化品都有哪些?》,閱讀量過萬。
江蘇毒塑膠跑道事件、常州外國語大學毒土地污染事件……這一系列公眾關注度極高的社會熱點事件,都成為化工學會開展科普工作的抓手,發布科普文章十余篇,取得了很好的科普效果。
“從我們開展的這些活動可以看出,開展化工科普在抓住時機的同時,還必須增強優質科普內容的供給能力,對社會熱點問題給出科學準確、實事求是的解讀。”楊元一說。
2016年,化工學會創新科普創作激勵機制,推動更多作者參與,創作豐富有知有趣有用的科普作品。目前,學會組建的專家智庫已經達到302人,涵蓋我國石油和化工領域多位院士、知名學者與科技工作者。
“除了針對突發的社會熱點事件,我們學會還非常重視化工科普工作的系統化、基礎化建設。”楊元一說。
2016年8月,化工學會聯合常州大學、化工出版社等單位正式啟動了《身邊化工大揭秘》科普圖書項目,從衣食住行用全方位講述化工的重要作用,目前該書正在編制中。2017年5月31日,中國化工學會參與編寫的《石化與生活》系列科普叢書正式出版發行,這套叢書也成為首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的獻禮之作。
談及學會今年的科普工作,楊元一用“夯實基礎、加強聯盟、創新方式、擴大影響”進行了概括。“除了高水平編撰完成《身邊化工大揭秘》科普圖書,出版科普讀物《石化與生活》系列科普叢書之外,開展‘科普中國——PX主題科普活動’是今年的重中之重。我們將通過舉辦PX科普主題講座、專題展覽、制作PX深度紀錄片,講述PX對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正確引導社會輿論,消除公眾誤解和愚昧,助力化工產業良性發展。”楊元一說。
對于學會下一步的科普工作思路,楊元一表示,科普工作是提高全民素質的重要一環,將從4個方面推進:加強聯盟合作,深入推進石化科普聯盟的落地工作;推進學科建設,按計劃完成科普書籍的組織和出版工作;加強平臺資源與渠道建設,擴大科普影響力與受眾面;發揮包括院士在內的科技工作者的科普作用,挖掘專家庫的科普資源。
普及化工知識 消除誤解與偏見
巴斯夫大中華區業務和市場發展全球高級副總裁 鄭大慶
近年來,由于化工事故依然頻發、公眾對化工行業不全面的認知以及社交媒體的傳播,很多化工新項目都因遭遇群體事件抗議而停止,負面的新聞報道導致公眾對化工行業進一步誤解,“談化色變”發展成為“鄰避效應”。
巴斯夫始終注重化學的教育和普及,制定了覆蓋小學、職業中學、大學、博士后以及在職科研人員的全方面教育戰略,不僅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和公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舉辦活動,還鼓勵和贊助行業科研人員開展各項研究和探索,同時加強企業與公眾的良性互動。
1997年,“巴斯夫小小化學家”活動首次在德國舉辦,現已在全球超過30個國家和地區得到開展。在亞太地區,共有超過30萬名小朋友參與了這個活動。2002年,巴斯夫選擇在中國北京推出此項活動。此后這一理念延伸到上海、南京、重慶等地。迄今為止,中國參與這一活動的兒童超過了17萬人次。
在“巴斯夫小小化學家”安全舒適的實驗室中,孩子們由訓練有素的志愿老師指導,親自動手實驗,探索奇妙化學世界的奧秘,了解化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并且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在巴斯夫,我們相信化學能夠助力可持續的未來。通過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實驗,我們希望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以及對化學和科學的興趣,從而引導他們關注可持續發展的使命。
巴斯夫還為特定的目標群體提供培訓項目,例如,學徒培訓項目“源”(ROOTS)。學生將接受實驗室技術員或者生產線操作員的技能培訓。巴斯夫從多個大專院校和技術學校中為本項目選拔實習生,包括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南京化工職業技術學院和上海石化工業學校。入選“源”項目的實驗室學徒將在華東理工大學學習6個月,之后會在巴斯夫接受為期半年的在職培訓。巴斯夫為“源”項目的操作員學徒提供了定制課程,第一批學徒已成功畢業,并已在巴斯夫任職。
巴斯夫認為,化工教育、科普是一項需要長期投入的使命,需要整個行業共同承諾,是價值鏈上下游的一致行動。只有針對利益相關各方的不同訴求,持續不斷地溝通、傳播,才能讓公眾了解化工在安全、環保、健康領域的努力與成就,消除對化工行業的誤解與偏見,逐漸改善行業和企業在公眾心中的形象。當負面新聞發生時,我們希望通過及時和透明的溝通,避免“妖魔化”“污名化”現象的發生,讓公眾對化工行業有一種信任和理解,相信化工行業、企業的能力和擔當。
與此同時,隨著化工科普的不斷推進,社會公眾對整個行業、相關企業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在公眾的監督下,巴斯夫作為全球領先的化工公司,將繼續以身作則,帶動行業提高整體素質。曾經許多參加過“巴斯夫小小化學家”活動的兒童長大成為下一代化工從業人員,并努力影響著身邊每一個人對化工的理解與認識,這讓我們對化工行業的未來充滿信心。
創造美好生活離不開化學。巴斯夫希望通過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科普聯盟的成立,協同政府部門、專家學者、行業伙伴、媒體和公眾,共同努力,繼續開展相關科普工作,讓綠色、安全、可持續的化工形象深入人心,讓化學創造新作用!
圖為巴斯夫舉辦的“小小化學家”活動。該活動自2002年來到北京,現在已經成為每年暑假深受北京、上海、重慶兒童喜愛的一項活動。 (企業供圖)
受眾不同 科普方式也各異
朗盛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 錢明誠
圖為朗盛在溧陽公開日上的化學小課堂。(企業供圖)
提起化工,不少人也許會聯想到環境污染、食品安全、氣候變暖、碳排放超標,以及危險品爆炸。不知何時起,籠罩在輿論質疑與恐懼陰影下的化學化工被貼上了有害的標簽,不僅加深了公眾對化學工業的誤解,還令學習、研究、從事化工的人遭受冷遇。
人類的衣食住行離不開化學化工,但是大家往往覺得化工離日常生活比較遙遠,可見我們在化工知識方面的科普是相當欠缺的,這也是人們對化工行業產生恐懼以及誤解的一大重要因素,畢竟對于未知的、不了解的事物,大多數人抱有排斥和負面的態度。
如今的化工產業已不再是人們印象中那個危險的行業。也許一些人群的固有思想難以被改變,可是循序漸進的科普可以慢慢消除他們對化工行業的排斥。
在讀學生應該算是最大的科普受眾群體,同時針對他們的科普途徑也是最多的。學校組織的春秋游目的地以公園與各種展館居多,其實可以考慮參觀一些化工公司的科研基地。在參觀途中,可以安排一些化學化工知識科普小課堂,以便學生們在一個相對輕松的環境中學習一些化工知識。科普過后可以安排些簡單的化工小游戲,讓學生們親身體驗科研人員的工作,起到寓教于樂的作用。
這方面可以參考朗盛公司在各地舉辦的公眾開放日活動。2016年,在無錫和常州開展的朗盛公眾開放日共有500多名參觀者,包括當地的小學師生、政府官員、社區居民、友鄰企業代表、朗盛公司員工及其家屬等。參與者參觀了朗盛位于無錫、常州生產基地的工廠,并通過朗盛專家帶來的化學小課堂和安全知識小課堂,學習了相關的知識。
朗盛還向多所小學捐贈由朗盛公司設計的化學實驗包,以幫助學生學習基本的化學知識,并開發他們探索化學領域的興趣,覆蓋超過5000名學生。
2016年12月13日,朗盛第二屆“潔凈水,滋潤未來”大學生水資源保護和利用調研競賽項目頒獎典禮在上海舉行。作為第一屆活動的參賽者,頒獎典禮上有一位與眾不同的發言嘉賓——孫霄,他憑借花生殼的除磷材料獲得第一屆活動的二等獎。他說:“每天,我們都在實驗室里研究很多東西,但是如何讓實驗室里的成果應用到現實,真正解決社會問題,經受市場的檢驗,學以致用,是朗盛給處于象牙塔中的我上的第一課。”
這項活動不僅增近了各校學生之間的學術交流,還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像水競賽這樣的活動,可以激起青少年對化工行業的興趣,甚至讓他們更積極地步入這個行業工作。
對于學生之外的人群,可以進行更專業的知識科普。如朗盛自2014年開始與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共同舉辦“安全、環保、健康”研討會,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以及政府相關部門共同分享在環境保護、職業健康以及安全方面的經驗及最佳實踐。研討會旨在為政府和企業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深入交流,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并在可持續發展領域和中國化工行業分享先進理念和實際操作經驗,從而推動整個行業技術和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為中國化工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僅憑朗盛一己之力,還難以全面覆蓋化工科普,希望化工科普聯盟可以能夠覆蓋更多的人群和知識。比如拍攝系列短片,通過各種生動比喻,借助豐富的拍攝手段、呈現方式,使化學化工的知識更加有趣和容易理解,將化工發展深入淺出地介紹給大家,讓人們從科學和工程前沿的全新視角,看到不一樣的美麗化工。
一位外國專家的化工科普心
——記北京化工大學特聘外籍教授戴偉
本報記者 高艷
6月18日,北京化工大學特聘外籍教授戴偉教授作客“山西科學講壇”,在山西省科技館講授《什么是化學反應?》。500余名學生、教師、家長及社會公眾聆聽了這場科普講座,太原市60中、65中的校長還親自帶隊聆聽講座。有聽眾表示:“今天的講座是大福利,我們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機會走進科技館親近科學、親近科學家,好好學習,將來能成為科學家,成為對社會有奉獻的公民。”
過去的十幾年里,戴偉一直通過不斷的化工科普實驗演示,讓更多的學生、公眾了解化工,也希望把化工安全意識根植到大家心中。一個外國人不遠萬里來到中國,熱心于化學學科的科學普及和社會推廣等公益事業,怎能不讓人感動。
在2016年度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十大新聞暨行業影響力人物發布會上,獲獎者戴偉向大家展示了驗證催化劑在反應前后化學性質不變的實驗,偉大的科學原理在瓶瓶罐罐間和幾步簡單的操作中被證實。
“我認為,化學、化工本身就是一個做實驗的學科,讓小朋友們在實驗中體驗化學的神奇,盡早去了解化學學科、認識化工行業。同時,通過小朋友們再把相關知識傳遞給他們的家長,讓他們也認識我們化工行業的神奇和美麗。”戴偉說,“我喜歡做化學科普,小朋友們也喜歡跟我一起做實驗,能享受到這種快樂已經足夠了,沒想到除了這個快樂外還給了我這么大的榮譽,謝謝大家!”說到這里,現場響起了熱烈掌聲。這掌聲不僅是對戴偉獲得2016年度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影響力人物的祝賀,更是對他為中國化學科普所作貢獻的感謝。
自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科普聯盟成立以來,北京化工大學從化學化工行業科普教育的角度出發,積極響應科普聯盟的號召,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科普工作,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思想,這其中經常能見到戴偉的身影。
戴偉在3個月內兩次光臨北京廣渠門中學。該校副校長邢穎介紹說,為了讓學生們感受化學世界的奇妙,戴偉教授用具體的化學實驗加深學生們對知識的理解,幫助學生們梳理知識脈絡。流利的普通話、風趣的互動、精彩的化學實驗,在座無虛席的報告廳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高潮。
通常,戴偉都會用生活中特別常見的東西給大家做科普實驗。比如,他會用紫甘藍和洗衣粉做酸堿指示劑,用廚房除垢劑作為強堿性物質,用檸檬作為酸性物質,再讓他們中和作為弱酸性物質,鼓勵孩子們通過指示反應做紅綠燈。戴偉每次都是先做實驗引起孩子們的好奇心,然后再給大家解釋原理,這樣的科普活動大大激發了孩子們學習化學的興趣。
“孩子們每次戴上護目鏡、穿上白大褂做實驗的時候,都感覺自己就是科學家。”戴偉開心地說。
戴偉告訴記者,化工科普工作起步較晚,目前社會上存在很多化學化工行業的謠言,嚴重阻礙和影響化工行業的發展。因此,加大化學化工科普內容研發、創新科普方法和模式、加強科普人才培養,是化學化工科普工作的關鍵。
對于未來的科普工作,戴偉表示,第一,應面向不同社會群體,研發不同化工科普內容。為營造崇尚科學的社會氛圍,為化工行業長遠發展奠定基礎,應重視針對中小學生的化學科普內容研發。第二,要加強科普方法創新研究,積極學習國外先進的科學傳播理論和經典案例,加強中國科普工作與國際的交流與合作。第三,由于化學化工行業科普工作具有專業性強、門檻高等特點,開展化學化工行業科普工作需要高水平的專業科普人才。建議定期開展科普工作人員培訓,提高化工行業從業人員的安全意識和專業科學素質,為今后化工行業科普工作建立人才儲備和長效機制。
“未來,我將繼續我的化工科普事業,讓更多的人理解化工、尊重化工、從事化工,吸引更多的一流人才進入石油和化工行業,也希望更多的人參與到化工科普事業中來,讓化工使生活更美好。”戴偉說。
用科普拆除誤解的高墻
——訪中國石化宣傳工作部(新聞辦)主任呂大鵬
本報記者 胡惠雯
1年前,在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科普聯盟成立的時候,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宣傳工作部(新聞辦)主任呂大鵬在成立儀式上說:“石化行業每天面對的大量輿情,有相當多是出自社會對行業的誤解,行業企業對于科普工作特別渴求。”
事實上,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作為石油和化工行業的央企“帶頭人”,在拆除誤解的“高墻”、普及石化知識方面,已經走在了前頭,也給企業的發展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中石化去年啟動了“探秘智慧能源”公眾開放日系列活動,目前已經成為我國工業企業最大規模的“拆墻”行動,也是央企中首個品牌化的公眾開放日活動。
對此,呂大鵬表示:“近幾年,我們做了大量的公眾科普工作,成千上萬的公眾走進了中石化的各個企業,了解了企業生產的真實情況,認可了石油化工對滿足生活需求、提升生活品質的重要作用。同時,我們也嘗到了科普工作帶來的甜頭。例如,九江石化在上新項目的環評過程中,通過大量的科普工作,主動帶領民眾了解企業、了解化工,讓群眾認可了化工項目的建設。環評過程基本沒有收到反對意見,這也保障了新項目的順利建設。”
2012年10月28日,寧波市政府向全市人民發出公告:堅決不上PX項目;中國石化鎮海煉化一體化項目前期工作停止推進,再做科學論證。一個論證5年、500億元投資的項目,在5天內被全部推翻。
“我們一直在思考,PX事件背后的原因非常復雜,但公眾對化工企業缺乏了解是一個重要原因。”呂大鵬告訴記者。
今天,眾多石化企業都面臨著“鄰避效應”的產生,有的甚至威脅到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針對這個問題,呂大鵬認為,社會各界對化工行業最不滿意的點就是安全環保,而展示安全環保,最好的方式就是開放,把人請進來。看,讓周邊居民放下心來;聽,通過傳播讓社會公眾安下心來;聞,讓地方政府知道企業的貢獻而支持發展。
據悉,中石化的多家企業通過開放日等活動向社會各界傳遞著化工知識,增進公眾的了解。地處上海的兩家企業,上海石化和上海石油,形成了聘請環保監督員、“我愛科普”夏令營、互動座談交流等特色做法,促進企業發展與社會公眾關注的良性互動平臺建設,向社會公眾展示綠色、環保和負責任的央企形象。而一位參加完鎮海煉化開放日活動的公眾代表這樣評價:“這是一次《走進科學》的《新聞調查》,鎮海煉化干部員工的《實話實說》是最好的《開講啦》。”
中石化還通過信息化手段擴大科普知識的受眾面。去年,中國石化網上博物館正式上線,該博物館運用虛擬現實、展館仿真、數字多媒體等技術,融科普性、互動性和博覽性于一體,不僅展現了中石化30多年的發展歷程,還將石油、石化知識傳遞給千家萬戶。
談到石油和化工行業的科普應當如何推進時,呂大鵬建議,目前,在科普工作方面,很多企業缺乏經費投入。因此,應該倡導政府設立專項資金,開展科普教育,提高公眾科學素養;同時,石化行業要有共同體意識,應該共同做一些事情來消除公眾的誤解,從而強化企業自身。包括三大石油公司有必要一起合作,加強公眾溝通,可以通過第三方組織,比如,與有公信力的媒體的合作,或者由環保部門牽頭開展這項工作。
“既要做好開放日活動本身的傳播,更要做好石油石化知識的傳播、傳達。”呂大鵬說,下一步,首批示范單位要持續優化,成為示范中的示范,總體目標是通過2~3年的時間,將中國石化公眾開放日活動打造成獨一無二、影響深遠、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中石化與社會溝通的標志性品牌活動。
6月15至20日,以“綠色環保,安全出行”為主題的第11屆中國綠色輪胎安全周活動舉辦。中國橡膠工業協會攜手朝陽輪胎、貴州輪胎、佳通輪胎等12家產業鏈領軍企業,通過“三維科普矩陣”創新模式,吸引超300...
中化新網訊5月24日,天津市第39屆科技周重點活動——南開大學科技周拉開帷幕。 南開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方勇純出席開幕式并致辭,他向參加活動的市民與學生表示歡迎,強調學校始終重視科普工作,希...
系全國首個省域科普基金會,以石油發現者沈括命名中化新網訊5月20日,在《夢溪筆談》的朗朗誦讀聲中,以中國石油發現者冠名的浙江省沈括科普基金會成立大會暨第二屆浙江科學傳播大賽啟動儀式在之江實驗室舉行.....
3月28日是第五個中華鱘保護日。中國石化湖北石油宜昌分公司攜手長江湖北宜昌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伍家崗銀河幼兒園開啟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生態科普之旅。“哇,中華鱘好大呀!”走進中華鱘展館,孩子們瞬間被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