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網訊 8月28日,國內首個以“AI+MGI(材料基因工程)”技術為核心驅動的“干濕一體多糖生物基材料創新實驗室”在浙江臺州黃巖正式啟用。該創新實驗室由黃巖區政府支持,永寧工投聯合知耕資本、鴻之微、三黍生物共同建設,構建了涵蓋植物、微生物、動物多糖等多源生物基材料的大模型集群,已覆蓋食品、農業、醫藥、日化等多個垂類應用場景。
該創新實驗室以“異構算力調度系統+數字化干濕一體化平臺”為基礎,通過AI合成生物技術實現低值原料向高值環保材料定向轉化,推動生物基涂料、橡膠替代石化產品,推進可降解材料規模化生產。創新實驗室還將聯動高校科研資源,強化技術攻堅與成果轉化,打造國家級低碳產業集群,構建技術自主、循環共生的綠色新材料產業鏈。
實驗室顧問、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杜昱光教授談道:“黃巖實驗室的獨特之處在于技術、運營與生態的深度融合。它不僅是研發平臺,更是連接‘政產學研用’的創新樞紐,讓技術成果更快走出實驗室,走向市場。”
據悉,與傳統依賴經驗試錯的研發模式不同,該實驗室構建了“干實驗”(計算模擬)與“濕實驗”(實體合成測試)一體化流程。“過去開發一款耐高溫可降解包裝材料,可能要耗時一兩年、經過上千次實驗。”合作企業三黍生物負責人表示,“現在只需提出需求,實驗室便能快速給出最優方案,相當于擁有了‘超級外腦’和‘超級實驗室’。”
知耕資本平臺負責人介紹說,實驗室將通過“生態反哺”機制實現可持續發展:短期內,為合作企業提供研發服務、技術咨詢與成果轉讓;長期看,孵化成果產業化后反哺區域經濟,吸引更多人才與資本流入,形成良性循環。
鴻之微相關負責人稱,黃巖實驗室的啟動,將為“AI+MGI”等尖端技術的規模化落地提供解決方案,即政府引導、平臺運營、企業參與、產學研協同,真正實現技術潛力的最大化釋放。
黃巖區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創新實驗室是黃巖布局未來產業、構建綠色制造生態的關鍵一步。“實驗室不僅是一個技術平臺,更是我們推動產業升級、數字經濟與綠色制造深度融合的戰略引擎。”該負責人說,“我們將以此為牽引,吸引高端創新資源集聚,力爭將黃巖打造成為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生物基材料創新高地和綠色制造示范區。”
9月8日,岳陽隆興實業有限公司年產1000噸丁基鋰裝置現場,一輛裝載15噸20%濃度丁基鋰產品的槽罐車駛離裝車站臺,首次銷往千里之外的海南巴陵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
近日,由微軟支持的Lumenisity研究團隊宣布,其研發的新型空芯光纖實現了有史以來最低的信號衰減水平。這一成果于9月1日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光子學》(NaturePhotonics)上。
近日,浙江世倍爾新材料有限公司宣布其全球首套生物基1,5-戊二醇工藝在舟山基地試驗成功。該工藝采用全球首創一步加氫技術,裝置規模3000噸/年,產品純度超99.5%,色度小于5,水分含量小于0.1%。
?“過去回收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瓶,最頭疼的就是標簽撕不凈、油墨洗不掉、結構拆不開,不少再生料只能‘降級’使用,甚至無法回收再生。”在近日于寧波舉辦第八屆中國國際塑料循環展上,中國合成樹脂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