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加快發展綠色低碳經濟,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劉中民告訴中國化工報記者,碳排放雙控是在能耗雙控基礎上發展而來,是為適應能源體系由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轉變趨勢的新機制。2025年是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的關鍵之年,需提前預判轉型風險,做好預防措施,確保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平穩有序轉型。
劉中民分析,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型風險主要有四方面:
一是新舊體系銜接問題。能耗雙控與碳排放雙控的管控對象高度重疊,新舊機制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新機制易受舊機制的慣性思維影響,在政策制定、執行過程及中央和地方職責劃分等方面,存在簡單照搬舊體制的風險,可能導致“運動式”“一刀切”現象出現。
二是碳排放雙控配套政策體系還不完善。有效實施碳排放雙控制度,需涵蓋不同層級和類型的排放主體,制定科學、統一且具有針對性的核算統計方法,清晰劃分各主體、各部門在統計核算中的責任,建立覆蓋范圍更廣的碳市場和更加完善多元的能源市場,目前多處于探索起步階段。“十五五”時期在碳排放達峰要求下可能存在政策“冒進”風險。
三是碳排放統計核算仍面臨難題。碳排放核算工作涉及多層級、多主體、多維度,是一項復雜而龐大的系統工程,現有初步建立的核算方法的科學性、準確性、規范性有待加強,如工業過程的碳核算、原料固碳核算等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四是碳排放雙控體系可能會增加企業新的成本。企業作為碳排放主體,要應對不同管理機構和不同管理機制的要求,如碳排放權交易、綠色電力交易、綠證交易、用能權交易、環境保護稅、排污許可證甚至歐盟的碳邊境調節機制等。多部門管轄的機制若缺乏有效銜接、互認和聯動機制,將會產生額外的減排成本,增加企業的負擔和成本。
劉中民建議,一是強化碳排放雙控的頂層設計。從能耗雙控到碳排放雙控的轉變,是從“單一維度”向“多元維度”、從“單項控制”向“系統控制”的飛躍,挑戰極大,需要系統梳理不同主體、不同層次的管理職能與職責,一體化做好碳雙控管理體系的頂層設計。建議“十五五”期間重點攻克碳排放統計核算難題,逐步完善政策與治理體系,并加強政策的宣傳與培訓;堅持先立后破,把握好轉型的速度。
二是提升政策的科學性和靈活性,避免“一刀切”現象。不同地區發展階段和產業基礎不同,難以同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建議加強中央與地方的溝通協作,在充分考慮各地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制定差異化目標和責任分配方案,規范重大項目的碳排放要素單列途徑,增強管理方式的靈活性。同時加強能源市場和碳市場體系的聯動融合,為不同主體實現碳雙控目標提供靈活的市場手段。
三是加強碳排放核算與統計關鍵問題的研究。碳排放核算數據的準確性是雙碳管理的基礎和前提。建議加強對難核算關鍵行業的碳排放原理、基礎參數和應用現狀的研究,避免由核算方法不清或不合理帶來的管理混亂問題。如化工行業原料用能的碳部分轉化為二氧化碳,還有部分固定在終端產品中。建議按照企業—行業—區域順序做好碳排放核算。
四是重視碳排放統計核算數據的一體化。當前國家已經提出《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工作方案》,對區域、行業、企業、項目、產品等五個核算場景部署了一系列工作。但各項核算工作基礎不同,應用標準與體系也存在差異。建議在做好各個核算場景的基礎上,盡早開展碳排放核算一體化工作,分析各個場景所需的方法、數據的一致性,及早準備各個場景數據口徑的銜接,避免不同場景核算數據的重復性工作,也可加強不同口徑數據的正確性的校核。
五是注重碳排放雙控體系下企業的適應成本問題。在推動省市兩級建立碳排放預算管理制度過程中,做好碳市場管控目標與區域碳排放指標之間的協調與平衡,避免因重復核算或考核增加企業的負擔。
在青島董家口經濟區,海灣化學40萬噸/年氯乙烯三期等一批重大增量項目近期掀起收官熱潮。高端化工與新材料產業是青島構建“10+1”創新型產業體系、提質發展的三大優勢產業之一。新項目的陸續落地,意味著海....
7月1日,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連發兩份公告宣布,分別完成出售聚苯乙烯(XPS)保溫材料業務和收購Alsachimie合資企業49%的股份。 巴斯夫當日宣布,已于6月30日完成擠出聚苯乙烯(XPS....
6月30日,交通運輸部、工信部等六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動內河航運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并提出發展新能源清潔能源船舶、打造綠色低碳港口等,加快內河航運綠色低碳轉型。
中化新網訊6月28日6點28分,上海潔達尼龍材料有限公司首批優級品己二胺正式產出,標志著位于上海化學工業區的上海潔達尼龍一體化項目12萬噸/年己二胺裝置一次投料開車成功。該項目是上海化學工業區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