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網訊 6月26日,國家發改委6月份新聞發布會召開。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超介紹說,近年來,相關部門著力促進新能源消納,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效。
李超指出,近年來,我國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但在消納方面仍面臨壓力。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底,我國風電、光伏發電裝機規模分別達到5.7億和10.8億千瓦,占全部裝機比重達到45.7%,已經超過了火電裝機的比重。隨著新能源發電裝機比重的提高,對于大規模新能源的高水平消納,已經成為當前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的關鍵。
“為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國家發改委會同有關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已取得積極進展。據統計,目前全國新能源消納利用率維持在90%以上。”李超談到,為促進新能源消納,有關部門抓好三個統籌。一是統籌電力外送和就近消納。充分發揮沙漠、戈壁、荒漠地區風力、光照等資源優勢,加快建設“沙戈荒”大型新能源基地,通過將西北等地區風電、光伏發電跨省區進行外送,提升全國范圍內新能源消納能力。同時,注重挖掘就近就地消納需求,積極探索新能源和產業發展相融合的新模式。如近期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印發《關于有序推動綠電直連發展有關事項的通知》,支持部分新能源直接向單一電力用戶提供綠電,不僅有助于新能源就近消納,也為高耗能企業、出口型企業以及新能源發電企業等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
二是統籌電網和調節能力建設。新能源、輸電通道、配套調節電源建設協同推進。輸電通道方面,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電網,擁有全球最高輸電電壓等級、最長特高壓輸電線路、最大新能源并網規模,目前已投運特高壓輸電通道43條,今年還會有寧夏至湖南等特高壓通道投產,電力外送水平正不斷提高。調節能力方面,目前全國新型儲能規模已超過8000萬千瓦,隨著新能源全面進入市場,新型儲能在電力現貨市場中盈利模式和空間將更加廣闊。
三是統籌能源需求和供給。從需求看,我國電力需求側靈活性負荷資源豐富,近年來,相關部門不斷健全需求響應長效機制,積極引導各類需求側資源通過虛擬電廠等方式參與新能源調峰。從供給看,積極推進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全國充電基礎設施已經超過1400萬臺。與此同時,國家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持續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促進電力資源高效配置,引導新能源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李超表示,下一步,國家發改委將會同有關方面,把新能源消納作為新型能源體系建設的重點,深入落實發電、輸電、調節等各環節支持政策,持續推動新能源高質量發展。
7月3日,國內首座天然氣全鏈條多工況深冷處理廠——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鹽亭天然氣處理廠全面投產。這是目前國內技術路線最長、工藝最復雜、功能最齊、全產品種類最多的天然氣處理廠,標志著我國在非常規天然氣...
6月30日,隨著西南油氣田達州凈化公司原料氣日處理量達到400萬立方米,國內最高含硫整裝氣田——渡口河—七里北氣田調試投運成功,標志著中國石油首個自主開發的特高含硫整裝氣田全產業鏈在西南地....
廣袤的草原上,銀塔林立,管道如織,全球單廠規模最大煤制烯烴項目——寶豐能源內蒙古年產烯烴項目正在此運轉不息。
近日,中原油田普光分公司今年壓縮天然氣(CNG)充裝氣量突破1000萬立方米,標志著其在邊遠井天然氣回收領域取得積極進展,資源高效利用成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