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0,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數字,對于航天工程人來說,卻有著不尋常的意義。從2017到2022年,他們攻堅克難,完成“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大規模干煤粉氣流床氣化技術開發及示范工程。這臺3500噸半廢鍋航天爐,成為國內首個日投煤量最大、技術更優、投資更省、環保水平更高的粉煤加壓氣化爐。
從0到3500,航天與能源,天地互連。他們擁抱星辰大海,更根植于廣袤大地……
進入21世紀,中國煤化工產業遇到嚴峻挑戰,國民經濟發展急需先進煤氣化技術,但其核心設備和工藝卻仍需進口,究竟該如何打破“卡脖子”現狀,保障我國能源戰略安全?
面對重任,航天長征化學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挺身而出。他們擁有航天高溫燃燒、傳熱、系統控制等技術,也擁有多年化工領域關鍵設備研制經驗。于是,2005年,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成立了由50余人組成的301系統工程部。從那一刻起,他們不曾想到,他們將永遠放下航天的“金飯碗”,投身另一個全新戰場;他們更不曾想到,16年后的今天,他們親手締造出的航天爐,正以保障國家能源戰略安全的方式,踐行著航天強國的神圣使命。
沒有經驗,他們就摸著石頭過河。為將火箭技術與煤氣化技術成功嫁接,他們經常幾天幾夜持續研討。2008年10月,隨著第一臺航天爐成功投料運行,我國首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粉煤加壓氣化爐就此誕生。從此,隨著航天爐不斷升級迭代,氣化技術連續滿負荷運行的世界紀錄也不斷被刷新。航天爐的問世,將快速引領國內現代煤化工產業技術進步。在投產成功的那一刻,航天人喜極而泣。他們曾勇擔為國鑄箭、保家衛國的神圣使命。此刻,他們也深刻感受到勇闖技術無人區、造福人類新社會的榮耀之光!
今天,核心設備已實現全部國產化的航天爐,有60余個項目、近150臺航天爐簽約落地,創造不間斷運行489天的世界紀錄,投煤量從1000噸到3500噸,可氣化褐煤、“三高”煤等劣質煤種廣泛應用于煤化工各個領域,壓力等級從4.0兆帕到6.5兆帕,氣化流程從全激冷、半廢鍋到全廢鍋。而就在2023年9月12日,半廢鍋航天爐在安徽昊源投產后,9.8兆帕高壓汽包飽和蒸汽產量一直穩定在50噸/小時,迄今已經連續穩定運行120多天。
如今,作為“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項目,3500噸航天爐的成功,對企業節能降耗、行業技術示范、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今天,50余名航天人組建的301系統工程部,已蛻變為一個高度規范的主板IPO上市公司。他們已有更大能力,開啟綠色低碳“新引擎”,為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航天智慧。
致敬詞:
你曾服務于星辰大海,又深深扎根在中國大地! 國家需要時你挺身而出!你,就是國之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