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2023石油和化工行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峰會暨中國化工報戰略合作伙伴第十九次年會在南京舉行,《中國化工報》社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崔學軍拋出問題,引出了“穩增長 促轉型 謀創新” 的大會主題。200 余位與會代表就如何破局紓困、助推中國式現代化展開了“頭腦風暴”。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趙俊貴指出,去年的行業運行特點充分說明,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已經進入轉折期和高質量發展新階段,要立足石化強國建設,實施“補強工程” “補短板工程”“突破工程”“卓越工程”“引領工程”。趙俊貴同時用一系列事實證明,中國作為世界石化大國、新能源大國的國際地位進一步鞏固,市場優勢不斷顯現。石化產業中國式現代化正在展現無比光明的前景。
南京江北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陶磊表示,當前全行業轉型任務十分緊迫。江北新區產業轉型的經驗是,構建高水平的產業集群,帶動全產業鏈升級;充分挖掘現有空間潛力,推動優質項目落地;加快低碳轉型。多位與會代表認為“穩增長” 和“促轉型”根本在于“謀創新”,并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建議。
國家知識產權局原局長田力普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奇跡般的增長主要靠勞動力、資本、土地、政策環境等要素驅動。進入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要靠知識生產及創新的投入,特別是“產權化知識”的投入,而這一直是我國的短板,急需補齊。
科技部原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司巡視員耿戰修表示,鼓勵企業成為研發主體,把加強專利成果轉化應用作為抓手顯得十分重要。他建議在國家大力鼓勵和支持企業開發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技術的大政策環境下,企業應充分利用研究開發費用稅前扣除等財稅激勵政策,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中圣科技(江蘇)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郭宏新認為: “創新要能解決生產問題,要具備技術領先度高、工程可靠性好、轉化成本低等特點。”
中國科學院院士馬大為、謝在庫,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天偉,南京工業大學原校長喬旭分別就合成化學、碳中和、生物制造、安全綠色發展等重點創新方向作報告。
北京化工大學化工學院院長程道建介紹了學院培養行業人才的經驗。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園、中圣科技(江蘇)股份有限公司、國家能源集團、陜西煤業化工集團、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分享了園區、企業在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方面的認識和實踐。
《中國化工報》社有限公司總經理、總編輯張健秋表示,報社將按照黨中央對新聞輿論工作的要求和媒體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圍繞“主戰場、制高點、講故事、生態圈”十二字方針,致力于建設產業生態圈、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助力行業穩增長。
大會還舉辦了“石油和化工行業轉型升級 穩增長之路”“發展新質生產力 推進新型工業化”兩個主題論壇。會上,報社與江蘇華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舉行了戰略合作伙伴簽約儀式;北京化工大學化工學院與湖北三寧化工有限公司等企業舉行了產學研合作簽約儀式。
本次會議由《中國化工報》社有限公司主辦、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園承辦、中圣科技(江蘇)股份有限公司協辦、北京化工大學化工學院支持。
(李東周 趙欣婕 蘇建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