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網訊 日前,在第七屆中國國際新材料產業博覽會上,一場“人工智能加速未來材料技術變革圓桌對話”引發行業關注。來自高校、企業、投資機構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話人工智能(AI)如何重塑材料研發邏輯、實現降本增效,同時針對數據共享、人才短缺等行業痛點,提出從政策扶持到技術開放的多元化破局路徑。
從“炒菜式”試錯到“按圖索驥”,AI正深度融入新材料產業全鏈條。“我們材料研究人員有一個夢想,就是做正向材料。”北京理工大學材料學院黨委書記程興旺介紹,從材料設計、材料計算學,到集成計算材料工程,再到材料基因組、材料信息,多年來,材料研究人員不停追逐這個夢想。借助AI,研究人員可進行正向設計和反向優化,更快實現目標。
在企業實踐中,AI的價值已逐步顯現。據華為公司副總裁、油氣礦山軍團CEO韓碩介紹,AI已經助力中石油錦州石化單裝置年省700萬元,幫助云天化煤氣化爐能耗降低1.5%。“AI還讓材料研發從‘大海撈針’變成精準匹配。”韓碩說,這種轉變正從單點應用向全流程優化延伸。
盡管前景廣闊,AI賦能新材料仍面臨多重“攔路虎”。
數據問題引人關注,其主要表現為數據采集與清洗工作占據大量研發時間。專家普遍認為,底層數據不可靠,再先進的AI模型也會失效。哈爾濱工程大學材料科學與化學工程學院院長楊飄萍指出,鋼鐵、水泥等傳統材料的數據相對豐富,但生物材料、高強材料等新型材料數據匱乏,且行業普遍存在“數據不共享、不開源”現象,導致AI模型訓練缺乏高質量數據支撐。
此外,倫理與人才問題逐漸凸顯。程興旺擔憂,過度依賴AI模型,會削弱科研人員“格物致知”的精神,長期看可能降低行業整體研發能力。同時,算法提供方與材料研發方的貢獻界定模糊,知識所有權爭議成為潛在的倫理隱患。
韓碩認為,產業急需三類復合型人才:AI工具開發人才、驗證成果的行業專家、能將AI融入一線的應用人才。“目前三類人才均存在缺口,制約產學研協同推進。”韓碩說。
針對行業痛點,專家們提出從國家到企業的多層次解決方案。在平臺與基礎研究層面,楊飄萍建議加強國家級實驗室建設,以穩定資助推動AI+材料設計的機理研究,同時打破數據壁壘,建立全國性數據共享機制。“可參考蘇州大學AI高通量研發中心模式,打造‘云上實驗室’,整合超算與云計算資源,為中小企業提供低成本模擬服務。”楊飄萍說。
日前,安徽省人民政府印發《打造通用人工智能產業創新和應用高地若干政策(2.0版)》(下稱《政策2.0版》),旨在加速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術向各行業滲透。
?近日,中石油云南石化全廠17套生產裝置全面投用全流程智能控制(IPC)系統,成為中石油煉化系統首家完成全廠級IPC的企業,裝置平穩運行率、能耗控制與操作效率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