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網訊 7月15日至18日,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鎂化合物分會專家組工作會議在青海省格爾木市召開。
7月16日下午,鎂化合物專家座談會對工業氧化鎂產品碳足跡計算方法和要求,國家標準的起草和制定工作進行廣泛研討。與會專家就工業氧化鎂生產工藝流程、碳足跡計算邊界及分配原則和方法等開展了熱烈討論,并提出修改意見。
在7月17日的2025世界鉀鹽鉀肥大會暨格爾木鹽湖論壇鎂產業分論壇上,13位專家就鎂化合物產業發展現狀以及面臨形勢、轉型升級路徑、氧化鎂稅則調整、鎂化合物新產品開發、新技術和新裝備推廣以及理論創新、數智賦能等廣泛議題展開交流研討。
青海匯信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副總工程師劉國建深入分析了全球鎂產業現狀及中國鹽湖鎂發展路徑時指出,中國鎂資源儲量豐富,鎂合金在航空航天、汽車輕量化等領域應用前景廣闊。
中國鹽湖集團立足察爾汗鹽湖40.8億噸鎂資源優勢,突破電解金屬鎂關鍵技術,形成5.2kgCO2/kgMg的低碳工藝路線。劉國建提出了"資源-技術-產業-生態"四位一體發展戰略,將通過技術創新、綠電耦合、產業鏈延伸等措施,分三階段打造世界級鎂產業基地,最終實現"綠電-綠鎂-綠氫"協同發展的零碳鎂產業示范區,提升中國鎂產業全球競爭力。
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協會副會長、遼寧省非金屬礦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韓光啟系統梳理了遼寧菱鎂礦資源的儲量優勢,但面臨產品同質化嚴重等挑戰,創新性提出"三步走"發展戰略,建議產業向鎂合金、鎂基儲氫材料等高端領域轉型。
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鎂化合物分會副秘書長、河北科技大學劉寶樹教授指出,現行稅則已不適應氧化鎂產業發展需求,建議增設"化學合成法氧化鎂"專門稅目,為高端氧化鎂產品出口、開拓國際市場創造有利條件。
上海實業振泰化工有限公司翟俊工程師深入分析了我國硅鋼級氧化鎂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指出世界上較受認可的仍是日本產品,我國產品在質量和穩定性方面存在差距,價差也在一倍以上。中南大學劉衛平教授團隊發布了《氧化鎂/氫氧化鎂-脂肪酸體系的分子動力學研究》,通過創新性實驗揭示了脂肪酸改性機理,為阻燃劑表面改性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青海創信電子材料有限公司蔚永福高工報告中重點分析了我國在高純鎂化合物制備等方面的"卡脖子"問題,提出了要重點突破電子級氧化鎂等關鍵技術。青海濮耐田曉利博士展示了《CO2直接吸收法制備硅鋼級氧化鎂》創新工藝,通過微晶菱鎂礦輕燒粉直接礦化CO2,成功制備出視比容達4.25ml/g的優質產品。濰坊澤隆新材料劉其鋒高工在《鹵水-堿法制備氫氧化鎂阻燃劑》報告中,通過系統的中試試驗驗證了水熱溫度對產品形貌的關鍵影響,其最佳工藝條件下產品性能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與會專家經過深入研討認為,要充分發揮察爾汗鹽湖鎂資源優勢,重點推進金屬鎂、化工鎂、耐材鎂、建材鎂四大產品體系,建議成立"鹽湖鎂產業創新聯合體",整合產學研力量突破氯化鎂脫水等關鍵技術瓶頸;要建立"資源—技術—產業—生態"四位一體發展體系;要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制定《鎂化合物產業"十五五"發展規劃》,支持高端產品研發;要加強國際產能合作,借助"一帶一路"建設機遇推動鎂產品和技術標準"走出去"。
在17日下午召開的專家組工作會議上,鎂化合物分會會長宗俊主持會議并強調,專家要自覺遵守鎂化合物分會專家組工作管理辦法,積極為鎂化合物行業發展貢獻力量。與會專家就行業自律、技術創新、市場拓展等議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中化新網訊7月20日,以“AI賦能謀新篇產業協作創未來”為主題的2025中國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廣西)在南寧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吸引來自各行各業的1400多位專業人士參加。
國務院國資委7月18日公布了2024年度和2022—2024年任期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A級企業名單。在2024年度業績考核中,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
“硬核”展會收獲“盛夏果實”!第三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20日在北京閉幕。記者從閉幕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本屆鏈博會中外參展企業和機構達到1200家,參展商與4.2萬家上下游企業建立合作聯系。據不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