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是上市公司股票的市場總價值,反映投資者對企業未來發展的綜合預期。市值管理則是通過戰略規劃、投資者溝通、資本運作等手段,提升企業市場價值并減少估值波動,是上市公司治理的重要方面。因此,做好市值管理回應各方關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根據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數據,截至2025年6月末,中國A股上市公司超5400家,總市值突破百萬億元,化工板塊上市公司超410家,市值規模超過5.6萬億元,具備一定的規模和水平。
傳統的市值管理手段包括業績增長、并購重組、分紅回購等,但在ESG(環境、社會、治理)投資興起的背景下,ESG表現正成為影響市值的關鍵變量。在ESG的三大指標維度中,對上市公司而言,更加強調:環境(E)聚焦氣候變化與碳排放強度、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污染物管理及生態保護;社會(S)涵蓋勞工安全、供應鏈責任、社區發展與產品質量安全;治理(G)則強調董事會多元化、商業道德合規、透明化披露與風險管控機制。這些指標共同構成資本衡量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標尺,例如碳排放數據直接關聯碳關稅成本,勞工安全記錄影響品牌聲譽估值,而治理透明度則決定了長期資本的投資信心。
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國際金融協會(IIF)等機構一致預測,2025年全球ESG資產管理規模將達53萬億美元,占全球資產管理總額(AUM)的三分之一以上(35%~37%)。截至2025年5月底,中國ESG公募基金規模為8242億元(669只產品),環境保護主題基金規模超2200億元,占比27%。具有較好的ESG表現和ESG評級等級的企業,更易獲得長期資金青睞,具有融資成本優勢。
如何保持這種優勢和影響力,需要密切關注ESG表現作用市值的3個方面:一是降低監管與輿情風險,如環保處罰導致的股價暴跌;二是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如循環經濟降本增效;三是吸引ESG資金配置,如納入中誠信ESG指數、MSCI ESG指數產品。可以看到,衛星化學因開發光伏級EVA膠膜原料,減碳效果達3.2噸CO2/噸產品,被納入富時羅素ESG指數后市值增長82%;其中也不乏因環保處罰事件導致ESG評級下調,引起股價下跌的案例。
投資者在配置化工行業投資組合時,最應關注該類標的在低碳技術、碳排放管理、安全治理、供應鏈責任等核心ESG議題上的表現。其中,在“雙碳”背景下,化工行業作為能源消耗與排放密集型的典型代表,低碳技術議題是海內外ESG評級機構、投資者關注的焦點,化工企業在低碳技術方面的舉措與成果直接關乎資本市場對其未來發展的預期,該議題也成為化工企業市值管理的命脈所系。通過大量的案例研究,可以發現,不同市值規模、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產業鏈及處在產業鏈上不同位置的企業,在低碳技術方面呈現出差異化路徑選擇。
那么化工企業如何在低碳技術上開展差異化實踐呢?對于市值規模較小、處于發展初期,且尚未形成技術壁壘,對產品或垂直細分領域暫未形成控制力的企業,其多通過低碳技術的精準嫁接,打開資本市場估值空間,例如承接高校的重點低碳技術研發成果,以產學研形式落地應用;在低碳裝置綠色低碳技術改進方面尋求突破;抓住細分市場綠色認證的機遇,綁定下游頭部客戶供應鏈,以高訂單量增長帶動估值修復。
對于能夠在垂直領域形成一定控制力,在國內市場已具備一定競爭力的企業,多在單項工藝上對標國際,推動低碳技改,例如使用“設備租賃+技術服務”模式,突破垂直領域的國際技術壁壘,將技術優勢轉化為持續服務收益,打開市盈率成長空間。
對于對產業鏈已經形成控制力的鏈主企業,多通過主導產業鏈低碳技術標準,強強聯合,與下游共同打造低碳技術產品閉環供應鏈,把低碳技術紅利轉化為生態控制權,提升綠色溢價,帶動整條產業鏈估值提升。
“雙碳”背景下,低碳技術驅動的ESG實踐,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化工行業上市公司的估值體系,無論是以“技術嫁接”快速響應市場綠色需求,憑“工藝縱深”構建成本與溢價優勢,還是借“標準輸出”掌控產業鏈價值分配權,皆是ESG理念從合規成本向戰略資產的蛻變過程。中國化工行業的市值分化大幕已然拉開,海內外投資者對化工企業ESG管理實踐水平愈發關注,破局者需深耕綠色低碳技術,以打開傳統高耗能行業的估值天花板,進而實現從規模擴張走向長期價值躍遷。
作者:中誠信綠金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副總裁 張英杰
2025年6月份,新華·中鹽兩堿工業鹽價格指數報1002.84點,較上期(2025年5月)上漲55.06點,漲幅5.81%;較基期(2018年1月)上漲2.84點,漲幅0.28%;較周期內最高點173...
2025年6月份,新華·中鹽食用鹽(商超)價格指數報1279.23點,較上期(2025年5月)上漲39.14點,漲幅3.16%;較基期(2018年1月)上漲279.23點,漲幅27.92%;較周期內最...
在近日由中國石油集團資本股份有限公司與中國石油集團昆侖資本有限公司聯合舉辦的2025產投融協同發展活動上傳出消息,中油資本和昆侖資本以“產業需求”為核心,正持續加碼構建產投融一體化協同的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