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網訊 8月12日,碳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碳能科技)宣布,其與廣東大唐國際潮州發電有限責任公司聯合研發的電化學二氧化碳海洋直捕(eDOC)系統在廣東完成海試。這一突破標志著國內海洋直捕碳技術從實驗室走向海洋應用場景,為全球碳減排提供了極具潛力的“中國方案”。
8月7日-8日,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現場考核專家組到惠來臨港產業園“基于海水碳捕集的電儲氫碳醇一體化技術試驗示范項目”現場,對電化學海洋碳捕集試驗裝置(海水處理量1.0 m3/h)進行了現場考核。裝置累計運行約600小時,裝置運行平穩。72h現場運行測試結果為CO?提取量:43.4 NL/h;CO?提取率:81.1%;CO?純度:63.4%;直流電耗:5.8 kWh/Nm3 CO?。
據悉,該項目通過基于電化學海洋碳捕集技術,打通海水制氫、海水捕集CO?耦合制綠色甲醇鏈條,實現海洋碳匯與清潔能源生產的有機結合,為海上風電資源的高質量開發提供創新路徑。電化學海洋碳捕集試驗裝置作為真實工況下海試項目的前期驗證裝置,為后續系統放大積累經驗。
據碳能科技董事長康鵬介紹,作為地球上最大的碳匯體,海洋儲存了全球約93%的二氧化碳,其表層海水中的CO?濃度達110mg/L,是空氣中的120倍。碳能科技研發的eDOC技術,通過電化學處理精準調節海水pH值,可以將海水中80%以上碳酸氫鹽形式存在的無機碳轉化為溶解態二氧化碳,再通過膜組提取高純度的氣態CO?。整個過程中,脫碳海水經中和處理恢復至正常pH值后重新排放,不引入任何外來物質,形成完美的環保閉環。康鵬表示:“我們相當于在海水中‘釣魚’,用更高效、更經濟的方式把二氧化碳‘釣'出來,還不破壞海洋環境。”
業內專家指出,eDOC 技術的突破恰逢我國新型能源體系建設的關鍵期。這項技術不僅能在海上風電平臺、沿海工業區等場景部署,助力海上風電等新能源的就地消納,還可與海水淡化、綠氫生產等項目耦合,生產高附加值綠色化工產品,為沿海地區提供了一條減排新路,宛如合奏海洋碳匯與清潔能源的 “交響曲”。
康鵬表示,未來,碳能科技規劃的 “海礦”開發模式,采用漂浮式或孤島式一體化裝置將海水碳資源與風能、氫能結合,形成 “電 - 氫 - 碳 - 醇”的海洋能源閉環體系,直接在海上合成綠色甲醇、可持續航空燃料(SAF),為遠洋船舶和飛機提供 “零碳燃料”,實現海洋能源的可持續發展經濟模式。這與歐洲《可再生能源指令》對非生物來源可再生燃料的要求高度契合,有望打開廣闊的國際市場。隨著技術規模化推廣,海洋或將成為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 “藍色武器庫”。
圖:碳能科技供圖
中化新網訊9月18日,華為全聯接大會2025在上海啟幕。會上,華為副董事長、輪值董事長徐直軍代表華為發布了多項超節點和集群產品,并發表了題為“以開創的超節點互聯技術,引領AI基礎設施新范式”的主....
9月16日至18日,記者在四川樂山舉辦的2025中國(樂山)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上獲悉,樂山正依托豐富的巖鹽礦、磷礦、螢石礦、天然氣等資源,以五通橋化工園區、犍為—馬邊飛地化工園區為主要承載區,聚力...
近日,廣西發布的《石化化工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下稱《行動計劃》)提出,將廣西打造成面向東盟的綠色化工產業基地,爭創國家級北部灣綠色化工產業集群。《行動計劃》為未來三年產業發展....
中化新網訊9月16日下午,中國平煤神馬集團尼龍科技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禹保衛深入己內酰胺車間開展現場辦公,針對車間綠色化改造收尾階段的難點問題現場協調、精準破題,為項目順利推進保駕
9月17日,廣東天承化學高端濕電子化學品項目在珠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啟動建設。此次動工的項目位于珠海經開區精細化工區化聯三路東南側,占地面積約2.55萬平方米,總投資2.5億元,將建設年產3萬噸高端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