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原油田的中轉站,一場靜悄悄的能源“革命”正在上演。光伏板陣列與余熱回收系統取代了往日轟鳴的燃氣爐。曾經依賴天然氣傳統能源的加熱系統,如今正被“余熱+”、“光熱+”等新技術逐步替代。該套系統每日可省下2600立方米天然氣,曾被白白浪費的熱能,正成為油田綠色轉型的新動力。
低熱值能源發揮大作用
采油廠中轉站的采出水余熱屬于地熱資源,是優良的可再生新能源。“過去這些采出水余熱都被當作不顯眼的‘廢熱’直接回注了。”中原油田地熱與余熱領域專家張志鋼表示,“我們通過技術創新,讓這些低熱值能源也能發揮大作用。”
盡管采出水余熱資源豐富,但是采出水處理過程中也會造成部分熱量流失。為進一步優化余熱利用方案,提高項目經濟效益,熱力分公司技術攻關團隊及時轉變思路,將濾后采出水取熱點,前移至濾前。
“濾前采出水取熱溫度將會比濾后高出10℃以上,可降低熱泵運行系統能耗10%~15%,極大地提升余熱回收利用項目的經濟性。”張志鋼表示,濾前取水對換熱器的材質及板型要求極高,攻關團隊歷時半年,多維度論證項目方案,遴選換熱設備,優化工藝流程,自主設計具備反洗熱洗功能的撬裝換熱機組,突破了濾前水取熱技術瓶頸。
目前濮三中轉站的余熱利用項目已經平穩運行3年多,年供熱量5.2萬吉焦,節氣160萬立方米。
技術組合實現節能降耗
近年來,油田深耕多元化能源綜合利用,攻關研發了濾前取熱、雙泵耦合、光熱利用、高效蓄熱等一系列特色清潔供熱技術。張志鋼表示:“我們已形成適用中轉站余熱綜合利用的主要技術路線4條,適用計量站及井場多元化能源綜合利用的解決方案8種,為油田綠熱效益化開發提供了技術保障。”
2024年,油氣儲運中心柳屯中心處理站的蒸汽鍋爐新能源綜合利用項目正式投用。該項目創新集“余熱+光熱+儲熱+光伏”等多項技術于一體,完全替代傳統天然氣加熱系統。該項目優化了運行管理,降低了人工和維護成本,預計年節約能耗費用約160萬元。
“這不僅是筆經濟賬,更是環保賬。”油氣儲運中心油氣儲運工程專業油田專家焦亞龍表示。據悉,該項目實施后,預計每年可減少天然氣消耗近200萬立方米,節約標準煤2100余噸,減排二氧化碳3200多噸。
讓“綠熱”惠及更多場景
由熱力分公司負責規劃設計、運營的文一中轉站的余熱綜合利用項目是油田第一個用谷電蓄熱技術的中轉站。現在文一中轉站的4臺傳統燃氣加熱爐已經停止運行,取而代之的是采用“余熱+蓄熱”技術加熱原油。
熱力分公司新能源運營中心技術員王貴帥說:“利用文一中轉站內的濾前采出水余熱及注水泵冷卻水余熱,通過熱泵提熱,替代傳統燃氣加熱爐,每年約節約燃氣80萬立方米,項目預計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200余噸。”
截至目前,中原油田已建成油庫、濮三中轉站等6個能源利用項目,年節約天然氣345萬立方米。接下來,中原油田將持續攻關淺層地熱應用、跨季節蓄熱、微風直熱等關鍵技術,加快構建“光電熱蓄”多元化能源智能協同供熱體系,讓更多“綠熱”服務油田轉型發展。
近日,國家能源局發布《中國天然氣發展報告(2025)》(以下簡稱《報告》),總結2024年國內外天然氣發展形勢,展望2025年市場供需情況。《報告》顯示,2024年我國天然氣供應能力不斷夯實、消費保持...
9月2日,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人民政府印發《烏拉特中旗重大項目謀劃行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力爭2025年40個重大項目年度投資完成100億元以上,支撐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
9月4日,從湖北省“決勝收官‘十四五’謀篇布局‘十五五’”系列新聞發布會上傳來消息,“十四五”是湖北歷史上能源重大項目最多、投資規模最大、發電裝機增長最快的時期,全省新型能源產業規模突破20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