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華錦集團“安全生產綜合管控平臺”正式投用。該平臺通過大數據技術,將特殊作業審批與作業過程管理、人員定位、視頻監控等功能融合聯動應用,全面提升安全監管能力,實現安全監管“看得見、看得懂、管得住”的跨越。
日前,筆者來到華錦集團調度指揮中心,深度探訪這一“最強大腦”是怎樣賦能安全生產的。
從“跑現場”到“點鼠標” 特殊作業迎來“智能管家”
特殊作業一直是危化企業事故的高發環節,傳統審批流程依賴紙質單據和人工監督,存在效率低、漏洞多、責任追溯難等痛點。
在煉化裝置區,安全員崔卉川邊操作防爆手機邊介紹:“利用該平臺工作,現在的特殊作業就像網絡辦公一樣方便。提交作業申請后,系統自動生成電子作業票證,各級審批人員可以線上完成審批,實現從申請、風險評估到審批的全流程線上管理。”這種方式不僅大幅提高了審批效率,縮短了審批時間,還通過實時監測降低了特殊作業的安全風險,為特殊作業筑牢了安全防線。更重要的是中控大屏可實時顯示全廠當日所有特殊作業點的狀態,并同步呈現關鍵數據,包括作業人員數量、作業類型與位置等,為指揮中心賦予“上帝視角”。
北斗+厘米級定位 實現精準人員管控
“滴滴滴!”尖銳的警報聲突然在調度指揮中心響起,原來是模擬場景顯示某裝置區現場施工人員超限,系統通過施工人員佩戴的智能定位卡實時觸發報警,現場附近攝像頭第一時間鎖定具體位置,畫面也同步傳輸到調度指揮中心大屏幕上。
安全監察大隊視頻監控管理人員王明揚邊演示邊介紹:“這套北斗定位系統精度達到厘米級。這些藍色標識代表作業人員,一旦罐區人數超限,系統立即推送超員提醒。”更智能的是系統還會在人員聚集超限時自動預警,真正實現“人到哪里,安全管到哪里”。
在遼寧北化裝置檢修現場,乙二醇車間設備主任任義正操作著巴掌大的移動監控儀,作業人員攜帶便攜式移動監控設備進入作業現場,管理人員能夠通過管控平臺遠程實時查看作業情況,及時發現作業過程中的不安全行為和隱患,隨著移動監控儀360度旋轉,調度指揮中心大屏上立即呈現出無死角畫面。突然,監控儀傳出聲音:“師傅,請您系好安全帶。”原來,這是安全監察大隊管理人員通過遠程喊話功能及時制止違章行為。該平臺突破固定監控局限,引入移動視頻技術,實現作業全過程可視可溯,為事故調查與責任認定提供有力依據,極大提升企業對現場安全的掌控能力。
從“人盯人”到“云守護” 推動安全管理基因蛻變
“這個平臺最厲害的不是技術,而是改變了安全管理的基因。”安全環保部部長張宇指著大屏上的數據流說:“以前是我們追著隱患跑,現在是系統推著問題來。”
安全生產綜合管控平臺的應用,是華錦集團在數智工程三年行動計劃、構建“工業互聯網+危化品安全生產”技術和應用體系的關鍵一步,也是深入落實準軍事化管理與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安全生產標準化體系建設、“三個正常化”管理提升等深度融合的具體實踐。
通過數字化與智能化手段,華錦集團推動了企業安全管理模式的轉變,能夠更加精準地識別風險、及時預警隱患、快速響應突發事件,實現了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預防的轉變,大幅提升企業本質安全水平。
下一步,華錦集團將持續通過5G、數字孿生等前沿技術,為“安全生產綜合管控平臺”技術賦能,持續完善“事前預防、事中控制、事后追溯”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體系,實現安全風險閉環管控,推動企業安全管理邁向更高質量、更高效能的新階段。
日前,安徽省人民政府印發《打造通用人工智能產業創新和應用高地若干政策(2.0版)》(下稱《政策2.0版》),旨在加速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術向各行業滲透。
?近日,中石油云南石化全廠17套生產裝置全面投用全流程智能控制(IPC)系統,成為中石油煉化系統首家完成全廠級IPC的企業,裝置平穩運行率、能耗控制與操作效率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