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各院校早已進入寒假,校園內,行道樹搖晃著略顯孤獨的影子。然而,有一陣和煦的暖風,正悄悄自樹梢、湖泊、操場上拂過。這一天,《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正式對外發布,其中明確提出,將加快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對正高速發展的石化行業來說,一支高質量的人才隊伍至關重要。在當前的形勢下,我們該如何培育大國工匠?乘著這陣暖風,《中國化工報》記者走入各院校,一線教師們用“四堂課”回答了記者的疑問。
(視覺中國供圖)
第一堂課:走進生產一線
在河北石油職業技術大學生態環境工程技術專業的物理化學課上,學生們接到了一個特別的任務:受唐山冀東油田瑞豐化工有限公司所托,為廢棄物無害化處理配置藥劑。
河北石油職業技術大學教師向《中國化工報》記者介紹該校為推進職業技能培訓而自行設計的教學用工藝裝置。 (本報記者 李東周 攝)
“一開始我們就遇到了困難。”授課教師高洪成回憶說:“去現場之前,我帶著學生查了很多資料,覺得這問題很好解決。去了之后才發現,現場和我們實驗室是完全不一樣的,我預想的解決方案不是不具備可操作性就是成本太高,根本沒法投入實際應用。”
為了研制出真正安全、低成本、高效率的藥劑,高洪成帶著學生另起爐灶,把原先的設計全部推翻,從冀東油田的實際出發,重新尋找解決方案,最終用兩個月的時間研制出了新藥劑,將泥漿處理成本降低了近10倍之多,不僅化解了企業的煩惱,也讓學生體驗了一把“活學活用”的樂趣。
高洪成說:“物理化學是一個理論性很強的東西,很多學生學完之后不知道該怎么用。但有了這次的經歷后,學生跟我說,課本上學的東西一下子全明白了。”說話間,他向記者出示了他在實訓現場調試設備時拍下的照片,迎著陽光,笑得舒展,仿佛不是站在泥漿處理現場,而是站在一片欣欣向榮的苗圃中,等待來年的春風駘蕩、花開遍野。
像這類以工程項目為切入點,實現學用一體、學創一體的課程,在河北石油職業技術大學并不少見。近年來,該校承擔起教育部“三教”統籌協同創新類任務,走出了一條從教材研發、課程建設、教師培訓到就業的全鏈條深度產教融合的新路。
產教融合需要從“頭”開始。該校構建并實施了“工程項目+”的職業本科課程體系,逐級遞進培育學生的崗位技能、創新能力和工程素養。據該校成人教育部副主任衣國駒介紹,通過深度參與企業的科技創新,學校不僅積累了大量來自生產一線的鮮活案例,也為課程和教材建設積累了豐富的素材。目前,學校與企業共同建設了國家級精品課程3門,國家級專業教研資源庫2個,并合作開發了多部教材,包括國家規劃教材12部。
而常年從事科研、教學工作的授課教師們,也因此有了“接地氣”的機會。高洪成笑道:“不只是學生要深入企業生產一線,我們教師一樣要去。只有走進生產現場,我們才能知道化工企業現在面臨什么實際問題,我們又應該怎樣教育學生。”河北石油職業技術大學的教師每5年要去產業一線實習一次,每次為期6個月。學校為這些在一線實習的教師提供了更高的福利待遇,以便其能潛心生產現場,反哺教學實踐。
這一產教融合新形態為學校積累了良好的口碑。目前,學校已與萬華化學等企業聯合成立產業學院5個,與中國石油共建“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與100余家能源企業共建校外實訓基地,為石化行業輸送了大量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人才。據統計,2024年,該校主干專業就業去向落實率達100%,用人單位滿意度達到99.34%,真正實現了學生與用人單位的“雙贏”。
“行業需要的是‘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這也正是我們的培養目標。”高洪成告訴記者,“從產業一線走出來的學生,對未來的工作環境和工作內容會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對行業抱有更高的認同感。”
而在兩千公里以外的廣東省佛山市,同樣有一群來自各級院校的學生們正在實訓中心聽教師現場授課指點,正是他們蓬勃的朝氣擦亮了佛山市“匠才之都”的新名片。
作為制造業重鎮,近年來,佛山市持續優化產教融合結構布局、打造科教融匯示范樣本,形成了專業設置跟隨產業結構升級腳步“走”、圍繞企業人才需求“轉”的發展態勢。佛山開放大學黨委書記苗磊介紹說,為優化產教融合布局,佛山市成立了10個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其中以新材料、新能源產業等為主體的“兩高四新”產教聯合體,于2023年被評為國家級市域產教聯合體。
第二堂課:走進學生心里
“作為新時代的石大人,我們要積極擁抱新質生產力,珍惜學習機會,不斷提升自我,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創造屬于自己的‘新質人生’。”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學歷繼續教育“開學第一課”上,師生同唱《我和我的祖國》。 (教育發展中心供圖)
2024年3月10日上午,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唐島灣校區培訓樓內,掌聲如雷轟鳴。這里正舉行開學典禮,該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原麗紅以《新質生產力下的“新質人生”,你準備好了嗎》為題,給2024級新生上了一場激動人心的“開學第一課”。新生魏娜在聽課后說:“領導、老師、同學們的發言讓我非常激動,我一定要珍惜時光,好好努力,在石油大學實現我人生的再一次蛻變。”
這堂“開學第一課”,是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近年來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踐行能源報國使命,加強課程思政建設的一個縮影。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教育發展中心黨委書記、研究員馬國剛介紹說,該校始終將服務國家能源戰略作為己任,有基于此,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教育發展中心確立了新時期繼續教育辦學的新定位,即立足行業、服務山東、面向全國、走向世界,培養國家能源行業和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高素質人才。
“教育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和技能,更要‘育’學生之人格、精神,這是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題中之義。”馬國剛告訴記者,該中心依托教育部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范中心,構建了“全專業推進、全課程融入、全過程貫穿、全方位保障”的“四全”課程思政育人體系;同時,將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等石油精神和家國情懷、艱苦奮斗等十大精神融入培養方案修訂中,讓課程思政體系充滿“油”味兒。
“像這樣的‘開學第一課’,我們每年都有,畢業時還有畢業思政課。”馬國剛說,“通過這些課程,我們希望能激發學生的報國情懷,也讓石油人的精神得到傳承。”
據悉,中心設立了專項經費,以項目立項的方式促進課程思政建設,目前已立項兩批77個項目,投入建設經費71萬余元,配套資源建設經費150萬元。2021年,該中心成功入選首批教育部課程思政教育研究示范中心,成為全國30家示范中心中繼續教育領域入選的4家之一。
“教育強國,石大何為?”他說,為共同做好這一時代答卷,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教育發展中心還將繼續建設具有鮮明石油特色的課程思政新模式,為培養國家、行業急需的具有家國情懷的產業人才提供有力支撐。
要讓思政教育真正走入學生心里,“美”也是必不可少的元素。煙臺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生處處長鐘琳說,為了觸及學生心靈深處,學院將紅色文化與多元育人理念緊密融合,以藝術類、思政類社團的文化藝術展演為媒,傳遞“紅色+美”的動人旋律。舞臺上,身著紅衣的“九兒”輕盈起舞,臺下學生報以“含淚的微笑”——這一反復上演的場景,正是“紅色+美”文化最生動的寫照。
“好的教育,是全方位的成長之旅。”鐘琳說,“學院還注重體育之韻、實踐之力、心理之暖,五育‘并蒂花開’,推動學生實現全面發展。”
第三堂課:走進數字教室
《綱要》明確提出,到2035年,學習型社會全面形成。而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正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點任務之一。為此,各院校執起了數字技術的“良兵利器”,劃開了曾一度橫亙在受訓者和教育資源之間的隔膜,讓優秀的教師、課程如同春雨般遍及每一個渴求知識的角落。
煙臺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融媒體演播(實踐)中心。 (學院供圖)
山東是第一化工大省,高技能人才需求量較大,各地市為培育人才各出其策。記者經過查閱發現,其中有一所院校,在煙臺市高技能人才培訓計劃中連年占全市的40%以上,這就是煙臺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該學院始建于1957年,是“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設有應用化工技術、機械制造及自動化等專業。
“近年來,學院的非學歷教育高技能人才培訓規模不斷擴大,這與積極推進數字化建設密切相關。”鐘琳說,學院有針對性地建設了具有高職特色的全流程非學歷繼續教育綜合性信息化管理服務系統,該系統已通過交流推介,在全國8所職業院校、160家合作企業、4個行業分管部門進行推廣使用,累計服務培訓10萬余人次。
在2024年9月舉行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高教師培養培訓質量,培養造就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在這方面,數字技術也大顯身手。
鐘琳表示,學院通過校企共建投資近350萬元建設了融媒體職業培訓中心,不僅為非學歷教育培訓提供了場地設備的支撐,還服務于學校教師年內已開發建設的數字化課程資源1萬余個,培訓數字化技能人才5000余人次。學院還多次組織校內技能培訓教師專題學習班,提高數字化和職業能力水平。
依托數字化建設,該校已組建起智能制造、智能控制、安全應急(化工產業方向)等七大專業群,牽頭成立了國家級安全與應急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該校安全應急系《化工產品檢驗》課程更是在2024年榮獲山東省精品實訓課程二等獎。
在培訓中心內,每日都能看到教師、學生繁忙的身影,穿梭在屏幕的光影之間,享受著由數字技術鏈接起的知識和實踐并存的學習生涯。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也大力發展在線培訓項目。據馬國剛介紹,近年來,該校聚焦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知識更新和能力提升需求,推出了“專業技術人員數字賦能工程”這一大規模在線培訓項目。目前,該項目已累計組織能源類在線培訓93期、2萬人次,公益直播課堂250余次。
值得一提的是,該項目研發團隊利用虛擬仿真、實景實訓、融媒體、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建成了教育資源的“云超市”,業內的學科研究新進展、實踐發展新經驗、社會需求新變化都會在“超市”中實時更新。
也許,這就是未來學習型社會將呈現的面貌:知識,觸手可及;學習,隨時隨地。無論是滿懷期許的莘莘學子,抑或工作繁忙的產線工人,都可以借助數字化的“好風”,直上前沿知識的“青云”。
第四堂課:走向廣闊天地
2024年6月,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迎來了33名特殊的學員。他們來自毛里求斯、老撾、馬來西亞等6個國家,來此參加由商務部主辦、商務部國際商務官員研修學院和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聯合承辦的“發展中國家能源低碳轉型與碳達峰碳中和研修班”(以下簡稱“研修班”)。
由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舉辦的中油國際管道公司屬地管理人員能力提升培訓班學員參加學校活動。 (學校供圖)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繼續教育學院院長陳春茂向記者出示了一張研修班結業典禮的照片,圖中來自世界各地的學員抵肩而立,雖膚色、樣貌不同,卻都展露著開懷的笑容。
“近年來,我國石油工業‘走出去’戰略穩步推進,對外籍人才的需求也逐年提高。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發揮能源高校平臺優勢,構建了‘國家部委—國內能源企業—國外能源企業’多渠道外籍人才培養格局。”陳春茂談道,2016年,教育部印發《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其中提到“沿線各國唇齒相依,教育交流源遠流長,教育合作前景廣闊,大家攜手發展教育,合力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是造福沿線各國人民的偉大事業。”而這,也成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構建外籍人才培養新模式的出發點和基石。
事實上,該校自1997年就開始開展外籍人才培訓,隨著時代變化,培訓規模逐步擴大、培訓領域逐漸拓寬,如今已覆蓋石油石化專業技術、綜合管理、漢語語言、石油商務等多個模塊,累計培養了來自50個國家的5000余名知名友華外籍人才。
陳春茂將這些外籍學員稱作“種子”。“幾百顆種子撒出去,會影響成千上萬的人。”他說,“這個研修班我們目前承辦了兩期,學員多是各國的有關部門工作人員。通過在中國的文化交流和現場走訪,他們親眼見證了我國在能源轉型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也了解了多姿多彩的中華傳統文化,與我們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持之以恒的“走出去”戰略,讓學校在國際上也獲得了極高的聲譽。2023年,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當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碳中和與氣候變化驅動綠色轉型”教席,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中國設立的第23個教席,也是國內外首個與碳中和直接相關的教席。
各國學員不遠萬里寄送來的紀念品堆滿了陳春茂面前的長桌,如同一個微縮版的世界文化展覽廳。其中有一件設計和色彩都非常獨特的木質面具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陳春茂介紹說,這是由厄瓜多爾安第斯石油公司外籍雇員提高采收率培訓班學員贈送的木雕制品,在當地,代表美好的祝愿和由衷的思念。
木桌背后的墻面上,來自各資源國政府、送培企業的感謝信和學員們的留言貼得滿滿當當。其中,一名叫作法比奧(Fabiau Freire)的學員在信箋上寫道:“謝謝你中國。我遇見的每個人都如此美麗,如同魔法,就像這個令人驚嘆的國家。”其下,還有一行寫得歪歪扭扭的中文字“他們太棒了”。這也正是每一個參加研修班的學員的心聲。
如今,一批又一批像法比奧這樣從我國院校走出的外籍人才,正在世界各地的項目上發光發熱,我國帶“油”味兒的“朋友圈”也持續擴大,在不斷變化的國際局勢中,吹起了一道共建共享、和平發展的新風。
“未來,我們還將繼續點亮世界地圖。”陳春茂笑道,“今年我們的重點工作之一,是在學校與中國海油、巴西國家石油公司、巴西里約熱內盧聯邦大學工學院共建中國—巴西科技創新中心的依托下,繼續撒播文化、科技交流進步的種子。”
7月22日,丙烯期貨和期權在鄭州商品交易所(下稱鄭商所)正式掛牌上市。其中,丙烯期貨于9時掛牌,丙烯期權于21時掛牌。丙烯期貨首日掛牌PL2601、PL2602、PL2603、PL2604、PL260...
7月21日,巴斯夫湛江一體化基地迎來重要里程碑——其丙烯酸及酯區首批裝置,包括冰丙烯酸(GAA)裝置及丙烯酸丁酯(BA)裝置順利完成機械竣工。
7月16日,2025世界鉀鹽鉀肥大會暨格爾木鹽湖論壇鹽湖資源開發利用主論壇在青海省格爾木市舉辦。中國鹽湖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侯昭飛在大會上作題為《構建鹽湖...
7月22日,中國海油發布消息,位于我國渤海的億噸級油田——墾利10-2油田群開發項目(一期)順利投產,由此我國海上最大規模淺層巖性油田正式進入生產階段。據介紹,墾利10-2油田發現于2021年9月,....
“‘十五五’期間,鉀肥行業要堅持‘內穩外擴,內外兼修’的發展戰略,繼續推進國內鉀資源勘查與儲備,統籌布局加速推進境外鉀肥基地建設,優化鉀肥品種并提高儲備應急保障能力。”在上周舉行的2025世界鉀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