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以來,受到低溫天氣困擾的歐洲再次成為天然氣貿易的焦點。由于俄羅斯管道氣輸送幾乎斷絕,歐洲一直依靠液化天然氣(LNG)補充天然氣庫。就供應保障來看,歐洲的舉措比較成功,保證了冬季天然氣使用。但從市場角度看,歐洲此舉使得LNG市場更加混亂。筆者認為,歐洲等LNG買方必須認真考慮長期供應,放長線釣大魚,保證冬季LNG價格能夠相對平穩。
歐洲購買LNG有多瘋狂?根據Kpler的數據,1月,全球LNG進口量達到3812萬噸,創12個月來新高,絕大部分流入歐洲。歐洲也再次以高于亞洲國家的價格購買了LNG。價格高企的原因,在于離歐洲更近的美國天然氣已被大量搶購,歐洲需要從澳大利亞進口LNG貨物,這些LNG因為運輸距離而過于昂貴。另外,歐洲自俄羅斯LNG進口量也創下歷史新高,盡管歐洲政客一再呼吁禁止俄羅斯LNG的進口。
很明顯,由于缺乏足夠的管道天然氣供應和LNG長約,歐洲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需要臨時大量進口LNG。路透社指出,此舉將使全球LNG市場轉變為賣方市場。這對一個必須精打細算的買方集團,包括歐洲和亞洲來說不是一件好事。這甚至對應對氣候變化更加不利,一旦歐洲進入補庫季節,能源進口預算偏弱的多個亞洲國家由于LNG價格太高,只能開始尋找更多的煤炭進口。更有甚者,市場人士指出,目前LNG買方高價購得的儲備氣,如果未來需求不足,則成了“虧損”氣,是相關企業和國家的嚴重損失。反過來,LNG賣家自然會充分利用這一點而擁有更大的定價權。
如果LNG買方能夠實現普遍長約,讓LNG盡可能成為像管道氣一樣穩定的存在,情況或許會截然不同。此前,歐洲之所以青睞管道氣,正是因為其市場波動小、來源穩定,LNG長約也具備類似特點。目前,我國能源企業已與全球多家能源企業簽署長約,即是做此考慮。
備受矚目的阿布扎比國家石油公司(ADNOC)收購科思創的收購案遭遇波折,歐盟決定對其開展“外國補貼”調查。7月28日,歐盟委員會(歐委會)宣布已啟動一項深入調查,以評估ADNOC收購科思創是否符合《....
近日,標準普爾全球市場情報公司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2025年,中東和非洲地區依賴石油經濟的國家將因低油價導致財政遭遇重創,其中僅阿聯酋和天然氣資源豐富的卡塔爾能在當前油價水平下實現財政平衡。
7月29日,歐洲化工委員會(Cefic)與德國化工協會(VCI)發表聲明,對7月27日公布的歐美初步貿易協定持謹慎歡迎態度,但雙方均表示新關稅及貿易協定可能進一步損害化工行業競爭力。
7月29日,世界塑料理事會(WPC)近日呼吁各國政府在制定“雄心勃勃且可實施”的全球塑料條約過程中重點關注循環經濟模式。
7月25日,美國燃料及石化生產商協會(AFPM)致信共和黨高層議員,公開批評美國環保署(EPA)近期提出的提高煉油企業生物燃料強制摻混量的提案。
日前,在上海市政府舉行的“總部面對面”走訪活動中,位于上海化工區的羅姆化學一體化生產基地及亞洲技術中心對外開放,并開展對話活動。活動中,羅姆集團相關人士介紹了公司部分最新創新成果。羅姆集團亞洲區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