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綠色轉型不斷推進,“碳市場”成為近年廣受關注的熱點。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全球共有36個碳交易體系正在運行,另有22個正在開發或考慮設計。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已覆蓋全球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和58%的GDP,管控約100億噸溫室氣體排放,約占全球排放總量的18%。2007年以來,全球碳市場累計收入超過3000億美元,極大支持了減排投資和綠色低碳轉型。
在中國,碳市場也已連續運行1300多天,配額累計成交量超6.3億噸,累計成交額超430億元,成為落實“雙碳”戰略目標的主要政策工具。
當前中國碳市場發展情況如何?減排效果和效益怎樣?下一步該如何完善?近日,《中國化工報》記者專訪了北京理工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科。
碳價不斷攀升,交易“潮汐現象”明顯
剛剛過去的2024年,全國碳市場配額(CEA)價格持續上漲——當年前4個月日均漲幅達0.4%,并于4月24日首次突破100元/噸;此后盡管碳價回落,但始終維持在85-100元/噸,并于11月13日達到105.6元/噸的歷史最高值。
據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統計,2024年CEA均價為91.8元/噸,約是全國碳市場啟動時開盤價的兩倍,較2023年上漲43.4%,較2022年上漲58%,較2021年上漲97%。
在王科看來,全球碳價普遍下跌的背景下,中國碳價持續攀升,原因有兩點。
首先,市場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為參與者提供了穩定的政策預期。“從2023年下半年至今,多個重要文件陸續發布,《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簡稱《條例》)為全國碳市場運行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據,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交易的總體框架和實施流程得到明確,擴圍行業路線圖也逐步清晰。各項政策逐步落地為市場建設提供了穩定預期,極大增強了市場參與者的信心。這成為推動碳價上漲的關鍵因素之一?!蓖蹩瓶偨Y說。
其次,市場釋放了配額收緊和罰則加強的信號,配額稀缺性逐步提高、違規處罰逐漸嚴格成為市場共識。王科介紹,前三個履約周期配額分配基準線變化情況顯示,基準線有明顯的逐年收緊趨勢。且《條例》加大了違規處罰力度,在此背景下,為了以相對更低的成本完成履約,更多企業主動購買配額,或將持有配額盡可能進行儲備,短期內不作出售,導致市場實際可交易配額量在短期供不應求,成為推動碳價上漲的另一重要因素。
但與此同時,碳交易潮汐現象仍然存在。2024年全國碳市場CEA累計成交1.89億噸。其中,四個季度成交量占比分別為5%、7%、9%和79%;12月成交0.75億噸,占比高達40%。這反映出履約截止日臨近時,市場集中交易現象仍然存在,而日常交易仍較低迷。
“最新配額方案將兩年度合并履約調整為分年度履約,旨在提高市場日常交易活躍度,減少‘扎堆’交易。同時,通過配額凈交易量限制最大可結轉量,以減少持有配額企業‘惜售’現象。但從交易情況看,配額交易的‘潮汐現象’依然明顯,這表明在當前階段,企業的交易行為主要為了滿足強制履約要求,借助‘低買高賣’賺取差價的企業仍然較少?!蓖蹩普f。
機制持續優化,市場擴圍成重要任務
談及2024年全國碳市場發展的特點,王科表示,碳市場在法律依據、處罰機制、配額分配、配額結轉及CCER交易規則等關鍵環節進一步完善,并為擴大行業覆蓋范圍奠定了堅實基礎。
特別是2024年5月1日正式施行的《條例》,首次以行政法規形式明確了碳交易制度,為全國碳市場建設運行提供了法律依據。引人關注的是,《條例》大幅加強了對企業數據造假、未按規定履約等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此前政策規定,未清繳配額的罰款在1萬至3萬元,并對未履約配額在下一年度實施等量核減;而《條例》將未清繳配額的罰則調整為處5倍以上10倍以下罰款并等量核減配額。按照該罰則,全國碳市場已成全球處罰力度最高的碳交易體系。”王科說。
CCER重啟也被視為一大“利好”。2024年1月,CCER市場(即自愿碳市場)正式啟動,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即強制碳市場)共同構成了完整的全國碳市場,兩個市場通過配額清繳抵銷機制實現互通互聯。據王科介紹,截至2024年底,約4300萬噸CCER已被用于強制碳市場的配額清繳,為CCER項目帶來超21.5億元經濟收益,降低強制碳市場控排企業履約成本約12億元。此外,CCER的經濟效益有效刺激了低碳產業和項目發展,緩解了低碳產業融資難的問題。自CCER市場啟動至2024年12月,已有61個減排項目公示,預計每年可產生核證自愿減排量超1200萬噸。
盡管成績顯著,但與EU ETS、UK ETS等成熟碳市場相比,中國碳市場目前僅納入發電行業,覆蓋行業類型較少?!坝捎趨⑴c主體高度同質化,減排措施具有相似性,碳價發現作用有限,且難以對于其他高排放行業形成有效減排約束。目前中國75%以上的碳排放來自發電、鋼鐵、建材、有色金屬、石化、化工等高能耗和高排放行業,盡早將發電以外的上述行業納入碳市場成為減排關鍵。盡快擴大行業覆蓋范圍并豐富參與主體,已成為全國碳市場建設的重要任務?!蓖蹩普f。
減排效果凸顯,配額機制有待完善
碳交易作為一種低成本減排的政策工具,能否有效降低實施區域內各行業和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一直是業界關注的重點。
王科告訴記者,根據配額管理模式的不同,碳市場通常分為總量控制交易體系和強度控制體系。前者通過設定嚴格的溫室氣體排放上限,并逐漸降低排放上限,從而推動減排目標實現。后者則著力控制單位產出的排放量,促使企業在減少排放的同時,提升能源效率,降低排放強度。歐美等已實現碳達峰的發達國家普遍建立總量控制交易體系以削減溫室氣體排放量,并實現中長期減排目標。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則更多采用強度控制體系,在不限制產量、不約束企業發展的同時,通過降低排放強度實現減排目標,發揮激勵先進、約束落后的作用。
“碳交易機制設計復雜,其實施效果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存在差異。2024年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中國碳交易的實施累計削減電力行業2.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大量評估中國試點碳市場減排效果的研究,也證實了其減排的有效性。不同行業間減排效果存在差異,化工、鋼鐵等行業減排效果更加明顯。由于市場要素和機制設計差異,不同地區減排效果也不同。北京的減排效果最強,上海和深圳次之,廣東和湖北相對較弱。”王科表示,盡管中國試點碳市場存在配額供應過剩、企業碳資產管理能力不足等問題,但碳交易的實施仍在降低企業碳排放量和強度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除了直接減排效果,中國碳市場協同減排效益也初步顯現。盡管碳交易政策的核心目標是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并不直接管控二氧化硫(SO2)、顆粒物(PM)、氮氧化物(NOx)等大氣污染物,但由于二氧化碳與大氣污染物排放均主要來自化石燃料燃燒,二者具有同根同源性。因此,碳市場往往能產生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的協同效應。數據顯示,中國試點碳市場使覆蓋地區PM2.5平均濃度降低了4.8%,使覆蓋企業的SO2和NOx排放分別降低了52.19%和48.62%。
“然而一些研究也指出,碳交易的實施可能引發碳密集型企業的產業轉移和產能遷移等相關碳泄漏問題。由市場驅動的配額分配與交易可能在改變區域產業結構的同時,引發能耗和排放的地理遷移。建議下一步碳市場機制設計考慮環境公平性問題,如向超低排放設施提供一定的配額優惠等。”王科說。
他同時從四方面提出全國碳市場建設的優化建議。一是明確發展路徑,增強政策預期。建議研究制定全國碳市場建設的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全國碳市場在碳達峰前后不同階段的發展思路與減排目標,并對基準線收緊幅度、配額跨周期使用方式、交易履約要求、行業擴圍路線等關鍵問題提供長期設計。二是完善配額機制,強化減排約束。包括加快引入配額有償分配制度,建立配額交易一級市場;逐步實施配額絕對總量控制;建立配額調節機制,與配額有償分配機制相結合。三是積極開展對外合作與交流,特別是主動與歐盟就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等關鍵技術性問題開展磋商。四是大力推動減排技術創新,依托在光伏、鋰電池、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技術優勢,提前布局碳移除等領域的核心技術和裝備攻關。
山東是我國的化工大省,在貫徹落實“雙碳”戰略目標,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的道路上走在前列。記者從日前召開的山東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該省在碳強度下降、碳足跡認證、積極探索應對氣候變化地...
3月17日,“第四屆北京市科協智庫區域行暨京津冀氫能產業與安全發展研討會”在北京市房山區舉行?;顒泳劢箽淠墚a業鏈協同創新與安全發展議題,共商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路徑,為京津冀區域能源轉型與產業升級提供智...
為穩步推進企業溫室氣體信息自愿披露工作,有效促進企業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生態環境部等四部門日前對外發布《關于促進企業溫室氣體信息自愿披露的意見》(下稱《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