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淡水資源危機日益嚴峻,如何高效、環保地將浩瀚海洋轉化為可用淡水?能否誕生創新性解決方案?剛剛在《材料科學進展》上發表綜述文章的東華大學朱美芳院士、陳志鋼教授團隊給出了一個名為光熱織物的方案,為解決全球淡水資源危機提供了創新性解決方案,向我們闡述了光熱織物在太陽能海水淡化中的應用潛力。
關鍵:制備高效光熱轉換織物
“全球水資源中,海水占比高達96%,但如何將這一巨大的資源轉化為可用淡水,仍是亟待解決的核心課題。”朱美芳院士開門見山地指出。
傳統海水淡化技術需要大量的能源供應,通常依賴于化石燃料和電力,不僅成本高昂,還帶來嚴重的環境問題。太陽能驅動的海水淡化技術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理想選擇。該技術關鍵是制備光熱轉換薄膜。目前已開發出的光熱轉換薄膜蒸發性能較好,但在長期蒸發過程中,天然海水中各種礦物鹽可能會在光熱膜表面沉淀形成鹽結晶,降低光吸收并堵塞蒸汽通道,最終導致蒸發性能下降。
陳志鋼團隊主要研究光熱材料和功能纖維,合成了一系列新型光熱納米材料,并開發了多種用于太陽能海水淡化的光熱轉換凝膠和光熱織物。陳志鋼告訴記者,光熱織物的粗糙紋理表面有助于陽光的多次吸收,從而提高光熱轉化效率;復雜的纖維結構帶來高比表面積,顯著增強了蒸發過程中水與空氣的接觸界面;協同優化的親水性和毛細作用,確保了海水在蒸發過程中的持續供應;此外,織物具有高度柔性,能夠適配多種蒸發器結構,且具備低成本和可規模化生產的優勢,這些特性使其在大規模海水淡化中具有廣闊的應用潛力。
在光熱織物的制備技術方面,團隊采用了多種方法,包括表面改性、高溫碳化、靜電紡絲、氣噴紡絲和結構編織等。其中,表面改性技術可以增強織物的光吸收能力,而靜電紡絲技術則能夠制備出具有高比表面積的納米纖維結構,從而提升蒸發效率。
效果:蒸發器效率突破90%
在基于光熱織物的蒸發器設計方面,陳志鋼告訴記者,團隊設計了多種蒸發器結構,包括漂浮型、翻轉型、三維隔離型、懸掛型和向光斜掛型蒸發器。最新研發的一系列織物基懸掛式非接觸蒸發裝置展現了低熱損失、雙面蒸發、不析鹽以及可長期持續運行等獨特優點。在這類蒸發器中,海水通過毛細作用和重力滲入織物并沿著織物流動。大部分流動的海水在懸空織物的上、下雙表面進行光熱蒸發,顯著提升了蒸發速率。同時,剩余的濃縮海水從織物最低處滴落,帶走鹽分,有效避免了固體鹽的析出,從而實現了長時間穩定的運行。
“通過優化蒸發器結構,太陽能蒸發系統的效率已可突破90%。”陳志鋼表示,這一突破為淡水資源開發提供了顛覆性解決方案。
除了海水淡化,光熱織物還能在哪些領域發揮作用?朱美芳院士指出,太陽能驅動海水蒸發系統不僅可用于淡水生產,還可應用于催化、發電以及鹽漬土修復等領域。她認為,這一技術在解決淡水匱乏、能源短缺和環境污染等復雜挑戰中具有潛力,未來有望在更多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應用:產業化應用還需時日
盡管光熱織物在太陽能海水淡化中展現出巨大潛力,但其產業化過程中仍面臨一些挑戰。朱美芳院士坦言,如何進一步降低成本、提高規模化生產效率以及優化長期使用性能,是團隊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我們正在積極探索解決方案,力求將這一技術從實驗室推向大規模應用。”朱美芳院士表示,團隊將繼續深入研究,推動這一技術邁向新的高峰,為全球水資源可持續管理貢獻力量。
展望未來,朱美芳院士對光熱織物的應用前景充滿期待。她表示,團隊將進一步探索光熱織物的多功能特性,優化太陽能蒸發系統的設計,并推動其在更多領域的應用。
“光熱織物的創新,不僅是一項技術突破,更是一種責任。”朱美芳表示,團隊將繼續致力于科技創新,助力全球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和應用的不斷拓展,太陽能驅動海水淡化技術有望在全球范圍內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近日,中國石油工程材料研究院自主研發的國內首套石油化工用聚乙烯管道太赫茲在線自動檢測設備,在燃氣管道熱熔焊接敷設現場應用成功。這標志著中國石油在非金屬管道檢測領域的技術研發取得突破性進展,達到國內...
近日,第43屆劍橋能源周(CERAWEEK)在美國得克薩斯州休斯敦市隆重舉行。本屆能源周以“前行之路:復雜世界的能源戰略”為主題,吸引了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50多家公司、超過1萬名代表共襄...
近日,長征八號遙六運載火箭以“一箭十八星”的壯舉,成功將千帆星座第五批組網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在此過程中,中海化學富島公司生產的高品質甲醇發揮了重要作用。